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朗读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注释
译文
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
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
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
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
注释
⑴颖(yǐng)口: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时谓之颖尾。寿州:州治在今寿县。
⑵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
⑶长淮:宽阔的淮水。
⑷低昂:时高时低。
⑸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
⑹棹(zhào):船浆。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
⑺软:柔和。
⑻故人:指送行人。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六月,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十月,出颍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
苏轼名句推荐
-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作者:苏轼:出自《有美堂暴雨》
-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作者:苏轼:出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作者:苏轼:出自《后赤壁赋》
-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作者:苏轼:出自《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作者:苏轼:出自《后赤壁赋》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作者:苏轼: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作者:苏轼:出自《赵昌寒菊》
-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作者:苏轼: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作者:苏轼:出自《赠刘景文》
-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作者:苏轼:出自《西江月·梅花》
诗词推荐
- 纳凉三首 其一清代:张珊英
- 西唐代:徐夤
- 寄友,为红巾破九江府清代:刘鹗
- 再答山阴王玉映并宗弟睿子清代:丁耀亢
- 次韵范石湖田园杂兴诗六十首 春日十二首之十二 其十二元代:凌云翰
- 沙远晴波浅漾金鱼苗初上小如针将船载酒江头饮水柳千株满岸阴 其四元代:丁复
- 武昌怀古十咏·南楼宋代:白玉蟾
- 觉罗八姑贞孝诗清代:戴亨
- 南诏碑清代:牛焘
- 景仁寄和萧公陂诗次其韵宋代:曹彦约
- 韩叔冲约客泛舟沧江分韵得落字宋代:魏了翁
- 姚叔节解元属题张亨甫先生题寄按察公石田画卷清代:陈宝琛
- 望江南 晚思清代:沈谦
- 自彭蠡湖初入江唐代:张九龄
- 【双调】沉醉东风 琼花蝶粉霜元代:张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