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地区复校,由梅贻琦校长主持,并沿用原校名“国立清华大学”,先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7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恢复为一所完备的大学。梅贻琦既担任过
北京清华大学的校长,也是台湾的清华大学的创校校长。 新竹清华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四所大学之一(台、成、清、交)。
台湾清华大学(英文: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THU) 为台湾数所顶尖大学之一,经常与国立交通大学相提并论。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共内战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而台湾当局则于1955年于台湾省新竹市让清华大学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及科技管理七个学院;共有十七个学系,十九个独立研究所。教师 615 ,学生数量大学部5114人,研究所5526人,占地面积105.5公顷 。 在学术研究上,国立清华大学与国立阳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及国立中央大学四校共同组成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整合各校资源,共同成立研究中心,以提升台湾学术在国际间的能见度。此外,复校后的清大和交大固定于每年春季举办“梅竹锦标赛”,已成为两校之间的悠久传统,比赛项目包含球类、桥艺、棋类、拔河等。 为了促进跨国文化的学习研究,清大的国际学术交流相当积极,计与29国130所大学(2011年4月)保持校际合作关系,各国交换学生、外籍生、双联学位、交换教师、华语学习的互动热络。 据汤姆森路透重要科学指标(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清大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等七学门被列为论文被引次数世界前1%之研究机构;台湾在22个评比学门中之5个学门有研究机构跻身世界百强,清大在“材料科学”排名世界第37名,居全台各校所有领域之首。在脑神经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DNA之父华生(James D. Watson)于2010年造访清华时誉为‘世界领先’。 清大在两岸三地所有大学中,平均每位教师发表的SCI/SSCI论文数及被引用次数名列前茅,两岸三地高等教育位居第4名。依2010年伦敦泰晤士报的统计,清大名列全球第107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若以教师数量700人以内的大学做比较,则是全世界第11名;教师数1,000人的大学中,则位居全世界第37名。 校区:目前计有新竹市校总区、仙宫、竹东、宜兰等四个校区。未来不排除与新竹教育大学合并,竹教大将规划成为清大的竹师教育学院以及艺术学院,合校的目的是希望让清大在教育与艺术上更上一层楼,但因教育部未允诺合校后充分校务发展资源而暂缓。其中宜兰园区的设置是为促进东岸的产业发展及平衡东岸西岸的教育资源分配,提供实验研究、产学合作、创新育成、学生实习、在职进修等协助。在产业层面:利用学术机构之研发资源与专业技术协助企业创业,提供相关资源与厂商共同研发成长;在教育层面:承继“新竹清华”特质,提供清大学生实习之场所,并引入清大丰沛之教育资源及人才,提供当地在职进修及推广教育服务,增进兰阳地区的教育水平;在学术层面:更希望能借由在地特色及知识、通讯研究,提升国际学术地位。 学校领导 名师风采 校园风景 关于台湾清华大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