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贵,1917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湫坡头乡平坊村的一个雇农家中。祖孙三代11口人挤住在两孔破窑里,靠着父亲和三个哥哥打工熬日。后来迫于生计全家迁到子午岭下——甘肃正宁县三甲塬林家坡当佃户。李锡贵7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羊、打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地主家干活时,李锡贵从稍长的长工的讲述中,知道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
1933年10月,他长途跋涉到耀县的照金,找到了正要北上奇袭合水县城的红二十六军,主动给红军带路,沿子午岭山麓,穿密林,越沟壑,日夜兼程,一直到了合水县城下。他亲眼看到红军英勇战斗,一举打下合水县城,消灭了残害百姓的民团和土豪劣绅。与此同时,李锡贵在新正县参加了游击队。
李锡贵入伍后,被编在六支队任通信员。1935年李锡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游击队里,李锡贵虽然是通信员,但练兵习武从来不含糊,射击、投弹、刺杀样样精通。1935年底,第六支队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挺机枪,决定成立机枪班,李锡贵当上了第一任机枪班长。他带领全班苦练机枪射击技术,很快把那挺机枪练得得心应手。1936年春,第六支队攻打旬邑城东北的马栏镇,守镇的敌民团一个排负隅顽抗。李锡贵架起机枪,一个长点射打出五发子弹,撂倒三个敌人。敌人见状,被吓破了胆,纷纷往碉堡里钻。李锡贵和游击队员们趁势冲过去,敌人乖乖地缴械当了俘虏。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夸他一眼就能看出好人坏人,一开火子弹就像长了眼睛,真是“铁眼窝”(火眼金睛之意)。从此,“铁眼窝”成了他的绰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响。根据地的乡亲们只知道游击队里有个“铁眼窝”十分厉害,却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敌人更害怕遇上“铁眼窝”。
1939年2月,新正县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关中分区新正独立营,李锡贵任第三连指导员。他率部先后驻守淳化县城、新正县下墙村等地,多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和进攻。1943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0。7月8日拂晓,驻旬邑县职田镇的国民党军第一六七师第四九九团,突然对驻守下墙村李锡贵带领的一个排发动了袭击。下墙村是通往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镇的咽喉要道,是陕甘宁边区的前哨阵地。敌人早就把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先用一个营的兵力偷偷地摸上来,我哨兵发现后立即鸣枪报警。正准备带队出操的李锡贵听到枪声,立即指挥部队进入阵地。他看到黑压压的敌人冲了上来,立即端起机枪大吼一声“打!”顿时,反击的枪声、喊杀声汇成一片。
此时,李锡贵发现千米之外有骡马嘶叫声和手电筒闪光,断定敌人要用炮兵,立即命令排长门善德掩护乡亲们从村后转移。果然不出他所料,没过几分钟,敌人的炮弹像冰雹般落在村中,而此时乡亲们已安全转移。连长王根发在距下墙村三里的神崖沟听到-声,立即带领另外两个排前来支援。敌人正面受到顽强狙击,寸步难行,侧翼又受到援兵的猛烈攻击,一时摸不清八路军的虚实,死的死,伤的伤,败逃而去。此战,第三连打死打伤敌100多人,缴获机、步、手枪共60多支,自己仅轻伤两人。战后,关中分区总结了他们用一个排的兵力打退敌人一个营进攻的经验,称赞第三连为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立了大功。
1947年2月,陕甘宁边区上空乌云密布,大战在即。蒋介石调集了34个旅共23万人进攻陕甘宁边区,并以七个旅的兵力占领了关中分区。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陕甘宁边区的压力,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副司令员王世泰奉命率警一旅第三团和警五旅第五团南进关中分区,首先收复失地,然后以关中分区为依托,向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破坏咸榆和西兰公路。第三团作为先遣部队,首先进击关中。已任该团第一营教导员的李锡贵,正随部队收复赤水,准备回师北上接应第二梯队时,近百名地方反动武装在“何阎王”的纠集下,在细嘴子上建立据点,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这细嘴子,地处新正县中心地区的一个山嘴上,三面悬崖绝壁,仅东面有一条三四米宽的山梁与塬上连接。敌人把这仅有的通道拦腰斩断,靠吊桥通行,易守难攻。第一营几次强攻都未奏效。第二天凌晨,侦察员从后沟擒获一个从据点溜绳子下来的中年人,此人自称是被拉的民夫,趁敌人不注意逃出来的。李锡贵心中生疑,亲自审问他。在审问中,李锡贵发现那人的手不时地摸摸棉袄右襟,便冷笑一声说:“想活命,把缝在衣襟里的东西拿出来。”
原来,这家伙是敌人派出的联络员,衣襟里果真藏着敌人的求援信和联络信号说明等。李锡贵立即和营长贾德全决定将计就计,改强攻为智取。当第三连化装成敌正规军,在李锡贵率领下,从远到近放着枪,吆喝着大摇大摆走向吊桥时,贾营长率部假装抵挡一阵子,便让开了通道。细嘴子的敌人见状大喜,通过对暗号,立即放下了吊桥,待第三连通过吊桥,贾营长趁机发起攻击,全营里应外合,一举将敌歼灭,无一漏网。
此战结束后,李锡贵又率一营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小源子战斗,全歼敌整编第十师第二四八团第三营,缴获大批美械装备。这是陕北战场解放军南线部队第一次全歼敌美机械化部队一个营,给敌以沉重打击,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其后,敌望风而逃,南线部队提前收复了关中。
1947年8月15日,由于对敌情判断不准,警一旅在宁县九岘塬战斗中受挫。主力部队撤退后,旅直机关和特务营被国民党马家军骑兵冲散,人员十分混乱。夕阳西下,东、西、北三面塬上,-声越打越急,眼看部队又要吃大亏。被免职后在旅政治部等待分配的李锡贵,此时心急如焚,霍地跳到一个高岗上,高举 ,用压倒一切的口气厉声高喊:“我是‘铁眼窝’李锡贵,都听我的命令,按司、政、后、供、卫、特务营的顺序集合!”新任组织科长许尚志也站出来高喊:“都听李教导员的指挥。”出于对“铁眼窝”的信任,好几百人很快集合起来。接着,他果断地下达了行动命令。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急关头,他带领这些官兵钻树林、越山梁,终于摆脱险境,来到清水塬,同主力部队会合。旅长高锦纯在干部会上说:“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都要学习李锡贵,有功劳先记在别人账上,出了差错自己承担责任,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挑重担子。”会上,宣布撤消了对李锡贵的处分,任命他为旅特务营政委。
谦虚好学,刻意进取,是李锡贵的一贯作风。李锡贵是放羊娃出身,参军时目不识丁。来到部队后,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和钻劲,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终于摘掉了文盲帽子,还成了“土秀才”。同志们夸他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不忘,是名副其实的“铁眼窝”。李锡贵明白,那是苦学硬记的结果。他当了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后,更是干中学,学中干。他常对战士们说:“不学习,就不能为劳苦人民多做事,干大事。”他把《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学了一遍又一遍,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1947年底,李锡贵被任命为旅政治部组织科长。他觉得在机关工作,不应光在上面摇笔杆子,更应该到基层去,服务于基层。他身体力行,深入到营连,搞调查研究,宣传新生事物,树立标兵典型,以推动部队的全面建设。在一次战斗中,他发现刚从瓦子街战役中解放过来的战士魏志英,在班、排长牺牲后,主动代理排长,按照上级意图指挥全排安全转移。他认为不能小看这件事,立即组稿登在《部队工作报》上宣扬。旅政治部主任胡友之看了之后,赞扬稿子写得及时,抓住了新式整军运动后涌现的新生事物。他当组织科长期间,先后树立了张保英、丁兴发、魏志英、吉村才等标兵典型,对部队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以后这些人都成了全军或第一野战军英模大会的代表。为此,第四纵队政委张仲良称赞说:“‘铁眼窝’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是块好料啊!”
1949年7月初,800里秦川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而此时,标志西北战场战略决战的扶眉战役已拉开了帷幕。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军的任务是秘密穿插截击。彭德怀要将这把“钢刀”狠狠地插到敌人要害部位,切断陇海线,狙击敌人向宝鸡撤退,完成对敌大兵团围而歼之的目的。第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担任前卫团,是这把“钢刀”的“锋尖”。战役前,部队在陕西礼泉县进行短期临战训练。
7月11日,指战员们期待的日子终于来到了。16时正,已经担任第三十团政委的李锡贵和团长武自升率第三十团指战员们似离弦之箭,和兄弟部队一道朝战斗目标罗局镇、眉县火车站急驰。12日晨4时,第三十团以一夜强行军75公里直抵罗局镇,来了个猛虎扑食,一举攻占罗局镇和眉县火车站。此时,敌第六十五军沿陇海线撤退的前卫团也抵达眉县火车站,但他们万万没想到,退路已被解放军堵住了。第三十团一阵猛打,利利索索地歼灭了敌前卫团,毙敌团长,俘敌1000多人。到此,我军布下的口袋终于扎紧了,敌人成了瓮中之鳖。
罗局镇是敌人大部队西进的主要通道,敌人能否夺取罗局镇是决定其命运的主要环节,西北解放军能否坚守住罗局镇则是能否歼灭胡宗南主力的关键。因此,对罗局镇的争夺成了战役发展的中心。敌第三十八军、第六十五军西撤宝鸡的退路被第三十团堵死后,急的像死到临头的疯狗,集中密集炮火向第三十团刚占领的罗局镇以东阵地猛烈轰击,敌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也展开了拼死的冲击,一场恶战在罗局镇地区展开。第三十团第一、第三营在抗敌五六次冲锋后伤亡较重,激战中电话线被打断。李锡贵对武自升团长说:“老武,你同师-在这里,我去三营看看。”师-刚点头,他便一跃而出,顿时消失在炮火的硝烟中。
来到第三营阵地,李锡贵对营长马成林说:“身后200米就是军、师、团-,这里关系着战役的全局,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决顶住。”第三营官兵敬重他们的政治委员“铁眼窝”,个个表示:第三营一个顶十,十个顶百,敌人休想从我们的阵地上通过。他感动地说:“我相信三营个个是英雄。”说完,又飞奔左翼第一营阵地。
李锡贵看到第一营阵地战士们英勇杀敌,已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盛夏酷暑和战斗的激烈,阵地上缺水,有几名战士因干渴而昏迷过去。他一面叫战士们嚼苞米杆解渴,一面急令-干事回去想尽一切办法往阵地送水。很快旅机关组成的送水队上了阵地。
此时第三营阵地又激战起来,李锡贵急速返回第三营。三营长马成林牺牲,眼看阵地有被敌人冲破的可能。他厉声喊道:“共产党员们要顶住!”他抓起一挺轻机枪,向敌人猛射。此时,师政治委员左爱也带警卫员冲上来狙击敌人。战士们听到师团政委的呼喊,力量倍增,奋起同敌人拼起了刺刀。
关键时刻,团长带领预备队冲上来,友邻部队也发起了冲锋,敌人又一次被打退。英雄的第三十团,誓死扼守敌退路的咽喉,直至战役全胜。为此,第四军第十师受到彭德怀电贺表彰。战斗结束后,彭德怀专门到第三十团看望指战员,赞扬第三十团不愧为“一把尖刀”。
扶眉战役后,部队仅休整六天,就踏上了“千里夺关隘,浴血破金城”的新征途。部队进入张家川、通渭、定西等甘肃省中部人烟稀少的贫困山区,生活一天比一天艰苦,而且随时面临着与凶暴的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军的生死决斗,士兵士气有些低落。如何把全团重新磨成一把尖刀利剑呢?李锡贵开动脑筋想办法。他在行军间隙集合全团指战员亲自作动员,大讲形势和任务;布置政治处的股长和各营正副教导员每人下到一个连,同连队干部一起,按一野政治部下发的攻打兰州城动员提纲,进行动员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要求部队宿营时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出发时要唱《解放军进行曲》。部队通过一路行军一路教育,到兰州城下,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求战热情空前高涨。
8月25日5时55分,兰州战役总攻开始,第四军第十一师与马步芳军主力第一九六师鏖战沈家岭。沈家岭是一个约百余亩的葫芦形山梁,西接狗娃山,东临皋兰山,马家军在此苦心构筑了坚固的环形防御工事,主阵地上有几十个碉堡组成的碉堡群和堑壕相连。敌总指挥、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称这里是“铜墙铁壁”。第十一师利用各种手段,攻破敌第一、二道防线,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此时,马步芳惊悉沈家岭有失,全线难保,又投入五个团的兵力,拼命争夺沈家岭失去的阵地。第十一师处境十分艰难。第四军-见状,急令担负军预备队的第三十团增援第十一师,主攻沈家岭。
第三十团接到命令后,李锡贵和副团长李有益亲率第三营打头阵,团长带第一、二营继后,像猛虎一样向敌人出击。这时,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正在阵地上与敌争夺,形成胶着状态。被我攻占的敌第一、二道堑壕多处暗火力点又重新复活,在炮火的配合下,把第三十团增援沈家岭的必经之路严密-起来。第三十一团情况危急,李锡贵立即指挥全营火力掩护,率部队一个排一个排地梯次跃进,终于把第三营及时带上阵地,与第三十一团一道打退了敌人疯狂的反扑,稳住了阵脚。
李锡贵环顾四周,发现敌人挥舞马刀,蜂拥般地向我阵地反扑,我方兵力明显不足,而刚刚通过的这个崾岘上的敌火力点,仍然-着后续部队第一、第二营前进的通道。于是,他向第三十一团团长王学礼说:“你照顾前面,我去把一、二营带上来。”参谋郭振民拉住他的胳膊说:“政委,太危险,让我去!”李锡贵冷静地说:“你在这里协助王团长,如果我到不了对面,你也要用旗语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团长。”
说毕,他冒着弹雨一跃而起,刚跑出去20米,两侧暗堡里的敌人疯狂地向他射击,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警卫员跑来抢救,他左手捂住喷着鲜血的胸部,右手指着疯狂的敌人,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快去报告团长,一、二营快上……”说着,半跪的身子倒向沈家岭主峰方向。
已到达崾岘南端的武团长和崔元平营长及战士们,目睹了这壮烈的一幕,个个怒火中烧,高呼着“为政委报仇”,迅速摧毁了敌暗堡火力点,和第三十一团官兵一起,一鼓作气,猛攻沈家岭敌主阵地,把鲜红的战旗插上了沈家岭主峰,这对兰州战役的全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月26日12时,兰州宣告解放。李锡贵为砸开兰州锁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子午岭哺育的壮士李锡贵,在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倒下了。时年32岁。
1989年,在纪念兰州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东侧,矗立起一座庄严、雄伟的烈士纪念碑。碑面镌刻着原第二兵团政治委员王世泰手书的“李锡贵同志纪念碑”八个苍劲挺拔的大字,背面的碑文,扼要地记载着烈士从放羊娃到团政治委员的简历和转战西北的光辉业绩。
纪念碑揭幕的那天,年过八旬的王世泰老人无比动情地说:“子午岭南段地区是刘志丹最早创建的根据地,那个地区的人民和从那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军人,对党赤胆忠心,为革命前仆后继,战斗英勇顽强,一直奋战到全国解放,李锡贵就是子午岭养育的一员壮士。”
(薛英杰李敏杰王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