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duān yàn] 端砚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1、澄泥砚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品,它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2、从事端砚雕刻创作与研究近二十年,创作实践中注重传统,不断创新。
3、端砚,根据石质不同可分青花、石眼、鱼脑冻、蕉叶血、七捺、金银线和冰纹等品种。
4、端砚不仅实用,而且是书斋里高雅之至的艺术品。他把它镶在一把匕首的柄上作为装饰。
5、此外,端砚的配盒也十分考究,多以紫檀木、花梨木、红木等制作。
6、广东出土文物与潮州木雕、端砚最为丰厚,也最具地方特色.
7、历代帝王和文人学士以使用、收藏端砚为荣。
8、一端砚台,一支毛笔,还有最近完成的几副书法,占据了他沉重的天井桌桌面。
9、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产于肇庆地区的端州。这个端石荷花长方砚产于明代。
10、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11、桌上端砚里甚至有研好的墨,笔筒里有粗细不笔的好几枝笔,桌上迭放着厚厚一叠纸,看来是供住的人写东西和谈的。
12、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长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的事。
13、今、明两日还有饶宗颐先生题铭的端砚、古琴、紫砂壶等作品在增城展出,市民可免费参观。
14、杨焯忠,广东省端砚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砚雕艺术大师,肇庆市制砚名师。
15、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端砚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焕明是梁氏砚雕世家传人,自小跟父亲学艺。
16、则是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那是一种文人的高品味,更是有收藏价值。
17、施远不懂端砚有多值钱,不过老爷子的书房里有一块歙砚,平时倒是宝贝的不得了,想来不说价值几何,至少在喜欢书法收藏的文化人眼里,肯定是极为喜爱的。
18、施远依稀想起小时候学字时的情况,一开始用的是普通端砚,后来摔坏了一块后,就用了更为便宜的,但是那个时候普通砚台也需要一百多块了。
19、第三部分《得天趣》,收录欧忠荣设计、监制并题铭的端砚作品。
20、笔架往右就是一排砚台了,端砚、洮砚、歙砚与澄泥砚各一方,都是极为清雅的款式。
21、然而,并非采自河流沿岸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制作端砚,只有若干条深埋地底的石脉才是形成砚石的宝矿。
22、(壶)"展览与开工仪式同时开幕,展出了饶宗颐教授铭画,陈伟刚先生创作雕刻的端砚69方,还有多具饶宗颐教授题铭的古琴和紫砂壶。
23、作者知道在*弯和广州都有的永福路,会情不自禁比较台南亿载金城与广州的刘义亭,缅怀民族英雄刘永福;看到牵动两岸的“和鸣图”端砚,会浮想联翩。
24、唐宋时期,砚台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
25、石砚有很多种,最为有名的当然是中国四大名砚中的婺源龙尾砚和端砚,此外,同为四大名砚的还有澄泥砚和洮河砚。
26、砚面浅开砚堂,砚堂前端凸雕着双狮,可能这是这方砚叫做雕双狮端砚的原因吧。
27、后代又陆续从宋六陵的遗物中发现铜凉拔锈管、真珠戏马鞍、锡器、端砚、玉瓶炉、古铜、精美的龙泉窑青瓷,这对研究当时的手工技术和社会文化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28、大人,在离开端州城时,有一位老伯伯偷偷地送给我一块端砚,他说他是羚羊峡的老砚工,在您刚到端州的时候,曾到他家去过。
29、夜半酒醒,月明如昼,闻机轮格格,已诧甚;忽见画像,以为奇鬼,取案上端砚仰击之。
30、在我的收藏里有一方“石眼”纹端砚,雕琢精致,材质圆润,最难得的是石纹的纹理好似一只眼睛,十分漂亮,算得上砚中上品了,我也十分喜爱这方宝砚。
31、端砚收藏家蔡雪斌左三与砚友陈佳鸣左一等在赏砚。
32、广东人熟悉肇庆的端砚,而欧阳修在《砚谱》把端砚和龙尾砚作了一番比较。
33、作为白石村梁氏砚雕世家传人,这位年过花甲的艺人打破家族传承传统,对外广招门徒,他冀望以自己的口传身授,让端砚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