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善[qí shàn] (约1790-1854)清末官员。满洲正黄旗人。曾任直隶总督。1840年,英舰北犯大沽,要挟谈判。他奉命与义律谈判。旋任钦差大臣抵广州,主张对英妥协。后被革职。1853年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北大营对抗太平军。后病死。
1、本文在此还试图对琦善广州政策的思想根源、内在动机,予以探析,并总结了其此期的军事和外交的特点。
2、邓源告诉记者,当年清政府代表琦善在与英国人义律谈判的过程中,曾以厦门、香港是否可以让给英国作商埠一事与邓廷桢商议,邓廷桢表示极力反对。
3、昏庸清政府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
4、当下士饱马腾,正期一鼓歼敌,朝旨又责成琦善,叫他克日破城,歼除务尽,毋使旁突滋扰。
5、3月13日,琦善带着镣铐离开了广州。
6、毓璜顶医院医务处处长毛琦善说,必须用抗生素的时候,医生可以会诊商讨。
7、且看琦善继其后主政广州,当有人来报告夷情时,他竟勃然而怒,“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情事”。
8、晚清重臣琦善,这个被指责**战争中妥协投降的清朝大臣,背上了汉奸卖国贼的骂名和出卖香港的耻辱印记。
9、况且皇帝只命会审琦善,并没有命令兼审其司员。
10、而那些向英国屈膝投降的官员如琦善之流,却被美化为“当时头脑最清醒、手段最高明的外交家”。
11、本书的第一部分要为各位读者讲一下现代琦善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我们首席谈判代表的水平一百多年来似乎没什么长进。
12、当英军只用了三个月自珠江口打到天津之时,直隶总督琦善告知道光皇帝,山海关一带,本无存炮,只能从废弃仓库内拣出几尊“前明之物”,“蒸洗备用”。
13、晚清重臣琦善看法:认为不改变习惯抵御不了洋人。
14、琦善曾对义律的遭遇发出感慨。
15、像琦善这样的担任过直隶总督、官拜大学士的重臣被抄家,一般来说,经办人都会徇点私情,如果不徇私情,那么也会有所隐瞒,在抄家过程中昧下若干。
16、8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谴责林则徐禁烟抗英,将林则徐、邓廷桢交部严加议处,林则徐即行来京听候部议,两广总督由琦善署理。
17、1840年,当红须绿眼的英国人把大炮架到大清朝的眼皮底下时,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奉旨与洋人交涉。
18、区区五品的河员,胆敢虎口夺食,与正二品大员的上司叫板,那还了得!琦善一气之下,“遂劾万,终身以此废弃焉”。
19、361840年,当红须绿眼的英国人把大炮架到大清朝的眼皮底下时,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奉旨与洋人交涉。
20、而昏愦的道光皇帝却屈从了侵略者的要求,下令将林则徐革职,派直隶总督琦善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