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北大学(英语译名: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NTPU),简称北大或台北大,前身为省立行政专科学校、行政专修班以及“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创校于1949年,于2000年改制为现今校名,历史悠久。该校是台湾法学、社会科学、商学、公共行政领域教学研究的主要大学之一,学生以善于通过考试著称,人文、艺术、电机、资讯工程、教育等领域亦是当前发展重点。该校是台湾地区第一个创设进修部(夜间部)的大学。
学校简介
国立台北大学 国立台北大学于民国89年2月1日成立,是由原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改制而来,目前设有六个学院、18系、8个独立研究所,教师297人其中博士占79.2%,学生8862人,校友十余万人。拥有台北与三峡两个校区,台北校区位于首都台北市,是金融与政治的中心;三峡校区位于台北县三峡镇,面积57公顷,花木扶疏是最美丽的校园。
台北大学自民国39年行政专科学校创校以来,历经法商学院、中兴法商等五个阶段以迄于今,凡五十余寒暑,一方面承袭了先进师长、学长所共同造就的优良传统与坚实基础,一方面也秉持自由、创新与追求卓越的治校理念:坚持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重视知识创新与追求卓越的价值,认为那是大学能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我们也为台北大学勾勒出前瞻性的全方位发展蓝图与愿景。 台北大学前身为1949年设立的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1950年成立台湾省行政专修班,1955年两机构合并改制为台湾省立法商学院,1961年改组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71年升级为“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93年设立“国立”台北大学筹备处,并展开台北县三峡镇新校区筹备工作。2000年2月1日正式成立“国立”台北大学。目前有法律学院、商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及人文学院等5个学院、18个学系、21个硕士班、8所博士班,将以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为日后的发展重点。“国立”台北大学与“国立”台湾大学及“国立”政治大学同为台湾地区法商教育之佼佼者。
学校历史
行政专校时期校门1949年成立的省立行政专科学校,是台北大学最初的根基,此后台北大学又经历了省立法商学院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等时期,并于2000年改制,成为独立的综合大学。 回顾国立台北大学历次之改制与发展,已完整的纪录了台北高等教育各阶段的发展历史,而历届毕业校友济济多士,人才备出,服务社会各阶层的杰出表现与辉煌成就,更印证了台北高等教育政策过去各阶段发展的正确性。益发對台北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回溯创校历史已逾半世紀,新旧传承,源远流长,本着缅怀前贤,策励來茲之意,就台北大学過去各阶段发展历史,扼要陈诉。
法商学院全名为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其前身为台湾省立法商学院,院址位 于台北市。1950年七月,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与台湾省立行政专修班奉准 合并改制为台湾省立法商学院。61年七月,设于台北市之台湾省立法商学院,与设于台中市之台湾省立农学院奉准合并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越十年,因台北高等教育政策修正,大学教育归由中央管辖;81年七月,台湾省立中兴大学 改制为国立中兴大学,归由教育部门管辖迄今。
1949年“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成立。1950年“台湾省行政专修班”成立。1955年“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及“台湾省行政专修班”合并为“台湾省立法商学院”。1955年增设夜间部,为台湾第一所开设夜间部之大学。1961年“台湾省立农学院”(位于台中)与“台湾省立法商学院”(位于台北),合并为“省立中兴大学”。1971年改制为“国立中兴大学”。2000年位于台北的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改制为“国立台北大学”。2009年台北校区法、政学士班迁往三峡校区。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本校以「追求真理、服务人群」為治学愿景,沿袭建校以来之优秀传统,致力於培养社会与企业所需之人才,并以「专业」、「人际」、「伦理」、「国际观」四大素养為概念,承接治学愿景并开展具体能力。為求有效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职场所需能力的落差,本校以培养学生四大素养為基石,具体提出学生应具备之八大核心能力: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综合统整、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诚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关怀及跨界合作。透过以「情境学习」為主轴的三项分项计画,将此八大核心能力与本次教学卓越计画之想望成果具体连结,期望不仅强化教与学之品质,亦协助学生建立「可携式」能力,使得在校所学能成為一生受用之资產。
在专业素养方面,不论学生学术专攻领域為何,综合言之,都应具备「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综合统整能力」,以强化在社会与职场生存所需之硬性技能。微观思考与巨观统合能力能协助不同类别、系所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环境后熟悉如何询问正确问题、汇整资讯以及跳脱框架思考并与他人进行深度对谈的问题解决模式。由人际素养开展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则是现今社会两项重要「根本」软性能力。透过情境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体认拥有优异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沟通与合作的心态与能力,才能在群体合作的社会上生存,以因应多变及日趋繁杂的事务与要求协同合作的环境。伦理素养强调「诚信正直」以及「尊重自省」。见诸社会乱象及本校於公部门所发挥影响力之优良传统,诚信正直可谓学生踏入社会及职场之立基;同时,尊重他人、社会、环境同等存在的价值,认清自我与宇宙天地间之角色与责任,才能真实面对自己并时刻自我反思与学习。最后是与国际观素养相关的「多元关怀」以及「跨界宏观」能力。不单强调提升语文能力或是认识与学习他国知识文化,更是让学生在了解、熟悉其他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在地多元关怀尊重、跨界宏观、欣赏并相互学习之精神。这才是更能创造价值的可贵能力。
院系设置
法律学院: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院系以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法律学系为基础发展而成,设置法学学系(含硕、博士班、进修学士班)、司法学系、财经法学系及比较法资料中心,并于未来申请增设法律专业研究所(硕士班),提供非法律背景之大学毕业生进一步研习法律专业课程。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院下设:法学系,司法学系,财经法学系,比较法资料中心,法律专业研究所.
法律学院之特色,从法学基础理论,司法实务到专业法学研究,构成完整的法学教育体系,培育法学研究及法律实务人才。强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比较法学研究,期使学生对中外古今法制得以融会贯通。另设有法律服务社、国际法学社及实习法庭,使学生将研习理论得与实务应用结合。法律学院之发展,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或准备律师、司法官考试外,更将针对财经实务及科技发展之需要,开设具有整合法律学门及各类学门之相关课程,并计划招收非法学背景硕士班学生,养成兼具法学及各类专业背景之人才。并加强与外法学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商学院
国立台北大学商学院系以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企业管理学系、合作经济学系、会计学系、统计学系为基础发展而成。以培育具有恢宏国际视野,深厚商学基础之新世纪商学专业人材为目的。国立台北大学商学院下设:企业管理学系,合作经济学系,统计学系,会计学系,休闲运动与管理学系,咨询工程学系,通讯研究所,咨询管理研究所。
学院所属学系各具特色:
企业管理学系: 强调中小企业实务管理及国际管理方面之教学研究,注重外语训练与计算机软件包运用,并与外界合作办理建教合作与进修,协助企业界之人才培训与营运,口碑卓著。
合作经济学系: 以合作事业、非营利事业、国际经济与国际企业研究为其主要特色,不仅在历史传承上有其重要性,同时并可配合国际潮流发展,兼具时代意义。
会 计 学 系: 以培养现代会计专业人才为主,学生除研习理论外,并经常与会计师事务所举办研讨会,注重理论与实务结合。
统 计 学 系: 不仅注重数理统计之训练,并能结合商学院之特色,在管理与商用统计方面独树一格,并设有统计实验室供统计实务之咨询服务,近来更注重信息科技之导入与运用。未来商学院将能整合上述各系特色,预期未来将可成为国际著名之商学研究重镇。在教学、研究与实务推广上进一步充实师资阵容与软硬件设备,提升商学教育学术专业水平,广开学生就业升学管道,强化与企业实务交流,加速推动学术合作,庶能为经济实力之强化与发展提供更大之贡献。
社会科学学院
国立台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系由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经济学系及社会学系(含社会工作组)为基础发展而成,包括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经济学系及台湾发展研究中心。国立台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下设:经济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犯罪研究所,台湾发展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及社会工作学系,三系各具特色:
经 济 学 系: 因台湾经济环境变化快速,金融服务业及各行业均有显著的成长, 经济系所培育的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中皆有优秀的表现,其中金融服务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公职人员,更是本学系毕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市场。
经济学系未来之发展:
〈一〉 延聘知名学者,充实师资阵容
未来除进一步加强专任师资的罗致外,更将延聘学有专精的学者担任客座讲学及兼任教授,期使本系成为学术发展重镇。
〈二〉 研究方向,加强理论与实务之结合
研究之方向与内容将朝向具备时代化与学术化之意义,并使理论与实务结合,以因应社会发展之殷切需求。
〈三〉 配合台湾经济政策,培育优秀人才
目前自由化及国际化的时代潮流中,台湾期望成亚太营运中心,更需要杰出的经济人才投入服务。因此,优秀人才的培育,乃是本学系责无旁贷之目标。
〈四〉 加强系友联络,增进实务合作
本系期望透过经济系友会之合作,加强与历年毕业系友的联系,经常为本系师生提供业界讯息,以增进本系学术与实务的合作交流,并拓宽本系毕业学生的就业管道。
社 会 学 系: 教学目标为培养社会学理论及社会研究人员,以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促进台湾社会整体发展。 社会学系未来之发展:
〈一〉 社会学相关主题之探讨钻研
在历史文化方面,研究传统与现代台湾社会的结构与变迁,文化与宗教行为等社会现象。在社会问题方面,研究变迁中的台湾社会所产生之各种问题,如贪穷、犯罪及社会分配等。在族群研究方面,研究社会弱势团体,如劳工、妇女、残障及原住民之处境,及其生存方式。
〈二〉 在学术交流方面
与台湾省有关学术机构联系、配合、建立网络、共同或轮替主(承)办学术活动;并交换教师著作,以收学术交流之效。
社会工作学系: 社会工作学系主要在于培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养成专业技术与方 法以及服务社会之精神,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社会工作学系未来之发展:
〈一〉 小区社会的关怀与照顾
透过对小区社会问题的了解、有效结合小区资源、提供全面性的小区服务,以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进而提升小区整体的生活质量。
〈二〉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之培训
社会工作服务之绩效有赖专业人员素质之提升,除强调社会工作哲理、理论、工作方法为基本能力的培养之外,训练的重点将着重于对小区社会问题的掌握及分析、对小区社会资源的规划与运用、小区网络的建立、小区服务的输送,及小区行动策略的发展等。
公共管理学院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系台湾唯一以「公共事务」人才的培育为宗旨的教学和研究学院;包括地政、财政、公共行政暨政策等三学系,都市计划和资源管理两个独立研究所, 以及选举研究中心、地政研究中心。无论是就学院规模,学系特殊性 与涵盖层面完整性,学士、硕士、博士班之课程的一贯性,以及兼顾 正规与进修、推广教 育的均衡发展等而言,国立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均已达相当的水平。就学系发展方面而言,已充分见证了台湾政、经情势的演变;在面对跨世纪的民主化与世界局势全球化之要求 ,公共事务学院各个系、所亦势必有所响应;由行政专才的培育、到 政策规划人才的养成,乃至决策精英的形塑,公共事务学院的未来发 展远景,亦将更为宽广;社会所赋予的教育使命,也愈为重大。国立台 北大学公共学事务学院下设: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地政学系,财政学系,都市计划研究所,资源管理研究所。公共事务学院所属各学系之特色
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
本系兼含行政管理与政策规划,在发展特色方面,就「公共行政」之范畴而言,主要有三点:
〈一〉 为顺应管理时代潮流,提升行政效率,积极培育地方自治与行政主管领导人才;
〈二〉 为因应公共政策学术趋势,解决政府与民间迫切需求,发挥理论与实务的整 合,致 力推动政府政策分析与民间智库之充实;
〈三〉 为促进行政体系、法规、制度与理念意识的多元变革,健全行政运作的民主与活力,奠定永续经营,强化行政革新的本土设计。
在「公共政策」的领域方面,则着重科际整合,强化与国际及大陆学术交流,并积极办理推广教育,落实以政策规划、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
地 政 学 系: 创立之伊始,旨在培养土地改革之行政人才,然因近年来生产技术改进,经济快速成长,以致人口大量集中于都市,而使住宅提供与地价飙涨问题愈显严重。所以本学系从民国八十一年起,分「土地使用暨规划」及「土地行政暨管理」两组教学,以培养城乡规划与不动 产经营管理 人才为主要目标。为配合不动产鉴定与土地信息产业蓬勃发展,除特别加重相关课程之训练外,亦成立地政数据中心,加强土地信息与地政数据处理人才之培育与专业能力之训练,以应社会就业市场发展之趋势与相关研究所需。
财 政 学 系: 为因应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变迁与发展之需要,并衡酌政府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与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本学系之特色在确立「以教学引领研究」、「以研究充实教学」的基本方针,并强调「本土化」与「国际化」、「全球化」的研究方向,在科际整合的研究态度下 ,侧重 预算资源合理配置,财政制度的规划,和财政、预算政策的实证分析与评估。
都市计划研究所: 鉴于都市计划为一科技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故而本系之规划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服务性的。本所除理论外,并辅助以分组计划实习课,其使研究生兼备理论素养及实务能力,成为有所专之通才及综合规划研究人才。
基于此及因应当前社会发展之需要,本 所之特 色确立有三:
〈一〉 教育功能:培养高级规划专业人才;
〈二〉 研究功能:基本学理与台湾实际发展问题之探讨研究;
〈三〉 服务功能:配合社会公、私机关团体之需要,接受委托有关都市、区域问题政策之研究。
资源管理研究所: 基于自然资源之管理与配置,不仅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持,亦关系人类文明的存亡绝续。故本所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之师资与专业知识,以科际整合方式,一方面迎合全球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及教学研究潮流,另方面配合长期经济发展所需,以达成增 进 生活环境质量,落实自然资源保育与节约之行动,并提升整体资源配置 效率与公平性的最终目标。
公共事务学院未来之发展:
在面对跨世纪的国内民主化与世界局势全球化之要求,公共事务学 院各个系,所亦势必有所响应;由行政专才的培育、到政策规划人才的 养成,乃至决策精英的形塑,公共事务学院的未来发展远景,亦将更为 宽广;社会所赋予的教育使命,也愈为重大。数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虽带来富裕 与便利,但因社会急遽变迁,却使人心浮动、道德低落、问题丛生。值 此之际,回归人本,提倡人文,实为治本之道。
人文学院
国立台北大学于成立伊始,有鉴于人文教育对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之 重要,将原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共同学科国文组、外文组、 历史组改制成立为中国语文学系、应用外语学系、历史学系,成立为人文学院 。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设立之宗旨,厥为回归人本,秉承人文 化成理念,培养饶富人文素养、鉴古知今具良知远见之跨世纪领导人才 ,及专业化、科技化、当代化之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文史人才。 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下设:中国语文学系,应用外语学系,历史学系
体育室
国立台北大学体育室原为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体育分室,负责全校体育教学与活动之规划及实施。体育室下分置教学研究、竞赛活动、场地器材三组,综理全校体育教学与行政工作。体育室所规划课程以因应学生未来生涯规划,朝向生涯运动之发展为导向,采多元化之设计并以兴趣选项教学,以满足学生多元 需求;目前开设之课程:篮球、排球、桌球、羽球、网球、韵律、太极拳等,俟台北大学校园各项运动场地次第兴建完成,当可开拓更多之教学运动课程。体育室之发展拟在教育学院内设置有关体育与运动休闲管理之系、所,以培养体育或运动休闲管理之人才。
进修暨推广中心
国立台北大学进修暨推广中心,系整合原国立中兴大学台北进修 部暨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推广教育分中心二单位而成,以期事权统一 及增进工作效率。国立台北大学进修暨推广中心设进修、推广教育、研究管理、行政四组,爰介绍于后:
进 修 组: 统筹办理各学系(所)进修学士班、硕士学程在职进修专班之教学行政及学生事务。
推广教育组: 统筹办理推广教育、建教合作等相关之企划及教学行政事务。
研究管理组: 协助各研究中心处理事务性工作。
行 政 组: 负责处理本中心文书、采购、出纳、保管、营缮、环保等事务工作。
进修组系承受原国立中兴大学台北夜间部(进修部)全部经办业务。目前 办理之各学院进修学士班计有法律学院法学学系(原中兴大学法律学系), 商学院企业管理学系双班、合作经济学系、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暨 政策学系(原公共行政学系)双班、财政学系(原财税学 系)、地政学 系,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学系、经济学系等十系,依教育部 规定进修学士班学生在学期间均为五年,目前进修进学学士班 学生计二千七佰余人。
推广教育组系承受原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推广教育分中心经办业务。 目前办理之班别有学分班非学分班,嗣后当视实际需要适时调整 。非学分班采不定期方式招生。
研究中心
国立台北大学在各学院分设有各种专业学术领域之研究中心,以支持教学研究, 分别介绍于后:
法律学院比较法资料中心:
法律学院比较法资料中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改进计划经费补助于民 国八十五年五月成立。历年来所收藏之图书数据,除本国法律文献外,外国部份以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奥地利等法治先进国家之法律文献为主。 其中尤以美国法院之判例集堪称完整,容为国内各大学收藏美国法院判例之重镇。 值此我国为因应国际政经环境丕变,亟待了解国际间主要法治国家法律,用为立法重要参考依据之时,台北大学法律学院比较法资料中心之成立,实具有前瞻性之时代意 义。
公共事务学院选举研究中心:
公共事务学院选举研究中心成立于民国八十六年,历年来先后购置计算机数据处理主 机,计算机督导及访员工作站,台北市及台湾省住宅电话号码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电话 访问系统(CATIS)可随时针对全时性时事议题作全面性快递电话民意调查。
公共事务学院选举研究中心除针对选务行政、选举法规、选举活动、选举经费 、选举统计进行序列性之项目研究外,并不定时就各项重大议题举办民意调查及举 行学术研讨会。公共事务学院选举研究中心正计划举办与选举事务有关之训练与讲 习,并计划将各项研究成果出版专刊,用供各界参考。
公共事务学院地政研究中心:
公共事务学院地政研究中心成立于民国八十一年,成立目的在于研究如何促进台湾 地区土地与集居环境实质空间发展之改进。历年来,曾先后完成政府委托之应用型 专题计划案多起、及教育部资助之基础性专题计划案,另开设土地开放教育学分 班,另为支持研究与训练计划,已成立规划支持复杂空间系统实验室,允为本研究中 心之重要特色。
公共事务学院地政研究中心,正计划扩大编制员额增列专兼任之研究人员及访 问学者;出版研究论文、技术报告、并举办与研究主题有关之教育训练课程,俾能 与社会取得互动。
人文学院国际谈判及同步翻译中心:
人文学院国际谈判及同步翻译中心成立于民国八十六年六月,设立目的为研究国际谈判及同步翻译之理论与实务,并办理教育训练以培育此一领域之专业人材 。
社会科学学院台湾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学院台湾研究中心成立于民国八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台湾研究中心之成立,乃在研究台湾社会、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商业、公共政策、环境资源各方 面发展经验之研究,以因应二十一世纪台湾未来发展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