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的诗词(23首)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太常博士、征北行参军。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出任义兴太守。此后先后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天监七年(4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心系百姓
梁高祖天监二年(503年),义兴(今宜兴)闹灾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赈济灾民,救活2000多人。由于灾年,因贫困有人生下孩子不养活,任昉严格限令,这与杀人同罪。并给怀孕的妇女供给费用,受到救济的有几千户之多。任昉的公田,年产米800余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都用来救济乡民。
任昉关心百姓疾苦。当地年满80岁的老人,他都派衙门官员前去看望。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昉认为不能为一己之私让百姓冒生命危险,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
文学成就
任昉是以学问为诗,以博见为文的一派人物的领袖之一。
骈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且他的骈文大多是一些骈体公牍文章。骈体公牍文章一直应用于政治生活中,骈偶句型使庙堂公文整饬典雅,但同时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达。然高明的写手力图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浓密的故典旧实进行补偿,表意伦理,畅行不悖,达到了骈体公文形式与内容相对和谐的结合。任昉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人称“五经笥”,最擅长用典。任昉虽然不是六朝最擅长骈文的人,但也为骈文的发展完善献力颇多。用典为骈文的文体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劳在于,他力图将这一问题特征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极致。任昉的骈文,虽不比庾信的优美浑融,但就其身处年代的文学发展而言,至少在萧统等眼里,他已经于继承拓新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诗歌
任昉在其诗歌中追求典故的运用,形成了以学问入诗的创作习惯。因以学问为诗,任昉诗歌的风格就趋向于雅正渊永。因善用事义,又不滞碍于典故对于诗意的表达,且多有直率明达的语句,其诗歌又呈现出质朴的风貌。任昉作诗不关心声律平仄,这在永明体兴起并风行的当时也较为特殊。
在当时,任昉作诗使事用典,标榜学问,得到相当一部分士人的认同及效仿。从现存诗歌看,任昉的诗虽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鲜明的作品。
志学成就
任昉的方志学成就集中体现于《地记》一书中。《地记》是任昉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补84部志书汇编而成,共计252卷。主要保存了从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的方志。任昉编纂《地记》时,收书极广,但凡记载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现象的书籍,统统收录。这其中,不但包括总志和区域志,还包括专述异物、都邑、行记、山川、冢墓、地名、寺观等的专题志书。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观已相当宽泛。他认为对特定地理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记述的图文,都可归诸方志学范畴。不过,任昉修志观亦有强烈的唯心性,即神话传说和现实记载尚未分离。 [29] 任昉的《地记》是继陆澄《地理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部方志学丛书。这部方志学丛书,对于方志保存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收录《山海经》等全国性总志,还收录大量地方州郡县志、山川图记、都邑志、异物志、外域传奇等,从中可以全面了解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中国及外域诸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物产、民俗、外交等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把《地记》称作“丛书之祖”。
藏书成就
任昉对书籍典章无所不读,家虽贫穷,藏书却有上万卷,是梁代三大藏书家之一。据《梁书》记载,任昉藏书有书目,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书编目的最早记载。任昉的藏书中善本异本书很多,能补充国家藏书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后,梁高祖派学士贺纵同沈约一起校勘他的书目,官家没有的书,就拿任昉家的书补充。这种私家藏书补国家藏书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传承文化的功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任昉未出生时,他的母亲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梦到一个彩色的旗盖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而降,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裴氏的怀中,裴氏心跳得厉害,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任昉身高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任昉从此名声更大。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宋丹阳尹刘秉征辟他为主簿。当时任昉十六岁,赌气得罪了刘秉的儿子,导致长期得不到提拔。过了很久,才转任奉朝请,随后被推举为兖州秀才,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接着又提升为征北行参军。
入仕齐朝
永明二年(484年),卫将军王俭任丹阳尹,接纳任昉为主簿。王俭特别钦佩、重用任昉,认为当时无人可同任昉并论。此后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狱参军事,进京后任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当时琅邪王萧融有才气,自以为天下无双,等见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昉后因父亲去世离职。
任昉特别孝顺,守丧时居行按礼行事。三年守丧期满后,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齐武帝对任昉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光你们家会丧失亲人,于公也会损失一位栋梁之才。要好好劝劝他。”任遐劝任昉吃些东西,任昉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他父亲任遥吃槟榔,经常咀嚼,临终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任昉父丧守丧期才满母亲又去世了,任昉已经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当痛哭就会昏厥,半天才能苏醒过来。任昉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这儿守墓以尽丧礼。他经常趴着哭泣的地方,已经不长草了。任昉平时身体强壮,腰围挺粗,丧服期满后形容枯槁,难以辨认。
辅政萧鸾很器重任昉,在任昉服丧完毕后准备对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欢任昉的人说了坏话,只好委任他为太子步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 隆昌元年(494年),萧鸾废郁林王萧昭业,将出任侍中、中书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为宣城郡公,增兵五千,让任昉为他起草就职谢恩的章表。写成后,萧鸾不喜欢其中有对自己贬损的言辞,对此很是恼火,于是任昉在萧鸾称帝以后的整个建武年间职位始终不能升迁。
入仕梁朝
任昉很会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记叙文,才华横溢,当时王公的上书奏文,多请他代写。任昉下笔即成,不用修改。沈约堪称一代词宗,也很推崇他。齐明帝萧鸾去世后,任昉迁任中书郎。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梁高祖萧衍攻克京都,幕府刚建立,就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原因是萧衍和任昉曾在竟陵王官舍西邸相遇,萧衍私下对任昉说:“我要是当了三公,就任命你作记室。”任昉也和萧衍开玩笑说:“我若当了三公,就任命你做骑兵。”意思是说萧衍很会骑射。所以现在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是应过去的话。任昉给萧衍的书信中说:“昔日太平清静之时,您曾经对我有预言,本意是对我提拔,看起来却像善意的玩笑。谁料我竟如此幸运,昔日之言一点没有落空。”就是指的这件事。萧衍准备篡位登基时,以齐和帝萧宝融名义颁布的禅让文告,多由任昉写成。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以原职兼管著作事务。
为官清正
天监二年(503年),任昉出任义兴太守。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妻室儿女只吃粗米饭。在此期间,任昉曾与在彭城的好友到溉和他的弟弟到洽,一起游历山水。任昉从义兴离任时,只有七匹绢、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都时没有衣服可以更换,是镇军将军沈约派人带着衣服去接他的。任昉到京后再度出任吏部郎中,参与执掌任选官吏之事,但干得不称职。不久转任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自齐朝永元年以来,皇宫藏书馆的四部图书篇目卷次杂乱,任昉亲自校订,从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天监六年(507年)春,任昉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在郡期间不注意衣着打扮,独自一人随便的拐杖拄着拐杖,步行到城镇村舍走街串巷,民间有是非官司,随即就地裁决。这样处理政事既清静又省事,官民都感到很便利。
任内去世
天监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家里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没有钱财安葬。任昉留下遗言,不许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带回京都。下葬时棺材是用杂木做的,平时的旧衣服做装殓。新安全郡人都很悲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梁高祖听到他的死讯时,正在吃西苑绿沉瓜,立时把瓜扔到盘子里,悲痛难禁。屈指算了算说:“任窻年轻时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气数啊。”当天就为他举哀,哭得很悲痛。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
任昉的诗词列表
-
南北朝:任昉
群峰此峻极,参差百重嶂。清浅既涟漪,激石复奔壮。
神物徒有造,终然莫能状。
-
南北朝:任昉
已谢西王苑,复揖绥山枝。聊逢赏者爱,栖趾傍莲池。
开红春灼灼,结实夏离离。
-
南北朝:任昉
在昔归运,阻乱弘多。夷山制宇,荡海为家。风云改族,日月增华。
钦圣兹远,怀道兹冲。践言动俗,果行移风。进往一篑,启或三蒙。
冰实因水,金亦在镕。惟神知化,在物立言。乐正雅颂,咸被后昆。
告奠明祀,观道圣门。日月不息,师表常尊。
-
南北朝:任昉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观行视言,要终犹始。敬之重之,如兰如芷。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百行之首,立人斯著。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谁其执鞭,吾为子御。刘略班艺,虞志荀录。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下帷无倦,升高有属。嘉尔晨灯,惜余夜烛。
-
南北朝:任昉
君子之道,亦有其四。高行绝俗,盛德出类。才同文锦,学非书肆。
望之可阶,即之难至。辍精天理,躔象少微。人与俗异,道与人违。
庭飞熠耀,室满伊威。行无辙迹,理绝心机。
-
南北朝:任昉
阅水既成澜,藏舟遂移壑。彼美洛阳子,投我怀秋作。
久敬类诚言,吹嘘似嘲谑。兼称夏云尽,复陈秋树索。
讵慰耋嗟人,徒深老夫托。直史兼褒贬,辖司专疾恶。
九折多美疹,匪报庶良药。子其崇锋颖,春耕励秋获。
-
南北朝:任昉
故人有所赠,称以冒霜筠。定是湘妃泪,潜洒遂邻彬。
扶危复防咽,事归薄暮人。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复资后坐彦,候余方欠伸。献君千里笑,纾我百忧嚬。
坐适虽有器,卧游苦无津。何由乘此竹,直见平生亲。
-
南北朝:任昉
离烛有穷辉,别念无终绪。歧言未及申,离目已先举。
揆景巫衡阿,临风长楸浦。浮云难嗣音,徘徊怅谁与。
傥有关外驿,聊访狎鸥渚。
-
南北朝:任昉
铁钱两当一,百易代名实。为惠当及时,无待凉秋日。
-
南北朝:任昉
暮烛迫西榆,将落诫南亩。曰余本疏情,颓暮积榆柳。
践境渴师臣,临政钦益友。旰食愿横经,终朝思拥帚。
虽欣辨兰艾,何用辟蒿莠。
-
南北朝:任昉
旭旦烟云卷,烈景入东轩。倾光望转蕙,斜日照西垣。
既卷蕉梧叶,复倾葵藿根。重簟无冷气,挟石似怀温。
霢霂类珠缀,喘吓状雷奔。
-
南北朝:任昉
平生礼数绝,式瞻在国桢。一朝万化尽,犹我故人情。
待时属兴运,王佐俟民英。结欢三十载,生死一交情。
携手遁衰孽,接景事休明。运阻衡言革,时泰玉阶平。
浚冲得茂彦,夫子值狂生。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
将乖不忍别,欲以遣离情。不忍一辰意,千龄万恨生。
-
南北朝:任昉
土膏候年动,积雪表晨暮。散葩似浮玉,飞英若总素。
东序皆白珩,西雍尽翔鹭。山经陋蜜荣,骚人贬琼树。
-
南北朝:任昉
已矣平生事,咏歌盈箧笥。兼复相嘲谑,常与虚舟值。
何时见范侯,还叙平生意。
-
南北朝:任昉
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弗睹朱颜改,徒想平生人。
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
-
南北朝:任昉
物色感神游,升高怅有阅。南望铜驼街,北走长楸埒。
别涧宛沧溟,疏山驾瀛碣。奔鲸吐华浪,司南动轻枻。
日下重门照,云开九华澈。观阁隆旧恩,奉图愧前哲。
-
南北朝:任昉
帝德峻韶夏,王功书颂平。共贯沿五胜,浊道迈三英。
我皇抚归运,时乘信告成。一唱华钟石,再抚被丝笙。
黄草归雒木,梯山荐玉荣。时来浊河变,瑞起温洛清。
物色动宸眷,民豫降皇情。
-
南北朝:任昉
徇禄聚归粮,依隐谢羁勒。绝物甘离群,长怀思去国。
长溪永东舍,震区穷水域。道遇垂纶叟,聊访问津惑。
弭楫申九言,无为累牵纆。长泛沧浪水,平明至曛黑。
-
南北朝:任昉
黝黝桑柘繁,芃芃麻麦盛。交柯溪易阴,反景澄馀映。
吾生虽有待,乐天庶知命。不学梁甫吟,唯识沧浪咏。
田荒我有役,秩满余谢病。
-
南北朝:任昉
昧旦乘轻风,江湖忽来往。或与归波送,乍逐翻流上。
近岸无暇目,远峰更兴想。绿树悬宿根,丹崖颓久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