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诗词分类 诗人大全 诗词名句 诗词大全
汉语字典
偏旁部首 拼音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汉字笔顺 汉字拆字
汉语词典
成语组合 成语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词典
词语组合 词语组词
教育工具
造句大全 英语词典 元素周期表

康有为的诗词(160首)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主要成就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宣传西方政治文化,又多聚书,多为普通之书及西学书籍。与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戊戌之变,其家被抄,其藏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对其所藏书均有著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在日本亦搜集图书,撰《日本书目志》15卷,分15门,每门各分子目,数项至数十项不等。自海外回国后,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曾与张勋一道策划复辟帝制。其学术成就颇高。所藏书初贮于“云衢书屋”,后移至“万木草堂”、“万木楼”中。民国后,在上海又建有“天游阁”藏书楼。据《南海珍藏宋元明书目》所载,计有宋刊14种,428册;元刊9种;明刊232种,共5万余册。又收有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旧藏及新购新学、西学之书,数逾万册。藏书印有“御赐天游阁”、“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等。去世后,所藏书大部分分别归于广西大学图书馆、镇江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康赞修,官至连州训导;其父康达初,官任江西补用知县;从叔祖康国器,护理广西巡抚,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少年时期师从康赞修、朱次琦,他们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便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康有为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跟从简凤仪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康有为十一岁时父亲去世,跟随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这时,太平天国失败不久,他“频阅邸报,览知朝事,知曾文正、骆文忠、左文襄之业,而慷慨有远志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康有为再应童子试不售,就致力于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同治十三年(1874年),“始见《瀛寰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光绪二年(1876年),他应乡试不售,跟从朱次琦学习。朱次琦教学重四行五学:四行是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是经学、文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主张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扫去汉、宋之门户,而归宗于孔子”。康有为受其影响,“以圣贤为必可期”,“以天下为必可为”。又攻读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人论述历史的著作,于是“议论宏起”。光绪四年(1878年),继续跟随朱次琦读书,攻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注》诸书,以及《楚辞》、《汉书》、《文选》诸文,“大肆力于群书”。不久,以日埋故纸堆中,汨其灵明,渐厌之,乃“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传统的文化学术发生怀疑。

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又游了一次香港,使康有为大开眼界。以后续继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康有为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从此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长兴讲学

光绪九年(1883年),“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创《不裹足会草例》,规定入会的人皆不能裹足,凡是已经裹足而重新放足的,都给予表彰。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受到法国侵扰。康有为“感国难,哀民生”,独居一楼,“所悟日深,因显微镜之万数千倍者,视虱如轮,见蚁为象,而悟大小齐同之理”。俯读仰思,“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当年九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

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徇陈千秋、梁启超之请,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公法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次年,康有为将讲堂移至广州卫边街邝氏祠。

光绪十九年(1893年),仍讲学于卫边街。同年冬,迁草堂于府学堂仰高祠,这时康有为已有一百多个学生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谬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在从容不迫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又一次惨败。

酝酿变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瓜分危机更是迫在眉睫。康有为趁入京应试的机会,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他在“公车上书”中,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改良派的救国纲领。认为变法着重在富国、养民和教民三方面。提出富国之法有六:一、钞法,户部用精工造钞票,设官银行,以扩充商务;二、建筑铁路,收我利权;三、制造机器、轮舟,奖励新制造,并发展、保护民营工业;四、矿务,开设矿学,请比利时人教导勘测,选才督办,不滥用私人;五、铸银,各省设铸银局,以塞漏卮;六、邮政,设邮政局。养民之法有四:一、务农;二、劝工;三、惠商;四、恤穷。教民之法则为分立学堂、开设报馆,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这是康有为的第二次上书,也是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幕。

“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帝没有看到。不久榜发,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康有为又于同年五月初六日呈送《上清帝第三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即富民、养民、教士、练兵,而如何审端致力于上述四策,则在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以求“人才得,左右贤,下情达”。这次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光绪帝第一次读到他的上书。接着,他又上《第四书》,再次吁请“尊贤而尚功,保民而亲下”,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并正式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但又被顽固派拒绝代呈。康有为在不断上书光绪帝,以争取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的同时,又“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先办《万国公报》,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于北京,“遍送士夫贵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告以开会之故”,并于十月初(11月中)成立了强学会,又名译书局,也叫强学书局。参加强学会的还有梁启超、陈炽、沈曾植、沈曾桐、文廷式、丁立钧、杨锐等,翁同龢等也予支持,强学会成为改良派与帝党相结合的政治团体。《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于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正式出版,双日刊,有阁抄、新闻及“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译印后每加附注,论说不多。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1月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请饬严禁”。强学会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这样,“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已违失原旨。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筹组强学会后,于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895年10月17日)出京,至南京游说张之洞,在南北之汇的上海设立强学会,“以上接京师,次及于各直省”。十月,上海强学会成立,拟定章程,说明设立的目的是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扶“圣教”。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以孔子纪年,欲“托古以改今制”,宣传设会办报,倡导维新变法。北京强学会被劾奏,上海强学会也遭封禁。不久,在此基础上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笔,鼓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议论敏锐,文字新颖,在当时影响广泛。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同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另一部是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据日本学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阅读日本书籍的过程中,他对明治维新的史实进行不少改动和捏造,借以适合中国当时变法改制的需要。这些改动大都和作者所建议的具体变法措施有着密切关系。”次年一月,光绪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四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戊戌干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之初,在康有为的幕后主持下,光绪帝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此后,康有为迭上奏折,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包括拟定宪法、开制度局、禁止妇女缠足、裁冗官、置散卿、废漕运、撤厘金、裁绿营、放旗兵、废八股试帖楷法取士、改书院、废淫祠等,希望中国有一个不要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宪法;要求保护工商业,予中国资本主义适当的发展;要求重练海陆军,挽救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要求废科举、办学校,以培养新的人才。这时,他还和梁启超、谭嗣同、杨深秀等积极策划推行新政。

“百日维新”期间,新旧斗争异常尖锐,例如废八股疏上,后党即多方阻挠,公开宣称嫉恶康有为如仇敌,说是“摇惑人心,混淆国是”;还有人严参康有为,说其“聚集匪徒,招诱党羽”,“遍结言官,把持国是”。康有为和御史宋伯鲁、杨深秀等予以反击。但是,后党掌握了军政实权,而光绪帝则只有起草上谕权。七月中旬,后党怀塔布、杨崇伊先后到了天津看荣禄,阴谋策划政变,推翻新政。光绪帝先后发出两次“密诏”,担心“今朕位几不保”,并明谕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八月初五日(9月20日),康有为离京南下。次日,慈禧太后再出“训政”,戊戌政变发生。

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四(9月19日)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八月初五(9月20日)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逃亡海外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九月初十日(10月24日),康有为经由吴淞、香港到达日本,他在途中发表公开信,说是“天祸中国,际此奇变”,称慈禧太后为“伪临朝”,称幽废光绪帝为“罪大恶极”,并将“密诏”改窜露布,提出“无徐敬业之力,只能效申包胥之哭”,表示要“奉诏出外求救”。接着,康有为发出《奉诏求救文》,首数慈禧太后大罪十条,继言光绪帝“勤政爱民,大开言路”等“圣明”。说明自己“过承知遇,毗赞维新,屡奉温室之言,密受衣带之诏”,准备“奉诏求救”。当他在香港时,就想“动身到英国去”,并“先告英使署参赞及上海领事、香港总督,请其电英廷相救”。还谒见英国子爵柏丽斯辉,“请其出力相救”。他的弟子梁启超在逃亡途中上书伊藤博文,请他与英、美诸公使商议揭破慈禧太后“欲杀寡君之阴谋,诘问其幽囚寡君之何故”。等到了日本,康有为又请文部大臣犬养毅予以支持;又上书同文会领袖近卫笃麿,说明“受衣带之诏,万里来航,泣血求救”。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陈少白也在日本,“以彼此均属逋客,应有同病相怜之感”,拟亲往慰问,借敦友谊,曾托日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为示意。康有为表示自己奉有“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往来,拒绝合作。孙中山又通过日本人的关系,组织一次孙、陈、康、梁的会谈,商讨合作方法,康有为不到会,派梁启超为代表,没有谈出什么结果。孙中山复派陈少白往访,梁启超导陈见康,陈少白反复辩论至三小时,请康有为“改弦易辙,共同实行革命大业”。康答曰:“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向日本交涉,不准康有为留日。

二月二十三日(4月3日),由日本外务省赠以旅费,康有为自横滨乘和泉丸渡太平洋,抵加拿大,在温哥华、乌威士晚士打等地演说:“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希望华侨“齐心发愤,救我皇上”。旋渡大西洋赴美国,企图运动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扶助光绪帝重掌政权,未能实现。又重回加拿大,于六月十三日(7月20日),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亦称中国维新会。《会例》指出:“专以救皇上,以变法救中国黄种为主”,准备在美洲、南洋、日本、香港、澳门各埠设会,以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为宣传机关,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一伙顽固势力为宗旨。同年,印有《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说要保国保种非变法不可,要变法“非上圣如皇上不可”,凡是有“忠君爱国救种之心”的都是会中同志。他把“忠君”和“救国”联系起来,把光绪帝和变法联系起来,“救圣主而救中国”,在海外颇有一些号召力。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廷下令,严命李鸿章将康有为、梁启超在广东本籍的祖上坟墓尽皆铲平,以儆凶邪。清廷又命闽、浙、广东督抚悬赏10万两,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呈验尸身,亦一体给赏。如愿得官阶,亦必予破格之赏。如有购阅所发报章者,严拿惩办,并将所著各书严查销毁。这时,义和团运动展开,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先订和约以保南疆,次率劲旅以讨北贼”,说是光绪帝复位,就能“辑睦外交”,“中国可安,亿兆可保”,酝酿“讨贼勤王”。结果,实际活动的唐才常在汉口事泄被杀,演成自立军悲剧。

反对民主

义和团运动以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清廷腐败,“无一事不足以丧吾大陆”,不能“隐爱于光绪皇帝一人”,处于今日,“革命固不得不行”。“然则满洲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忾效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浸微浸衰,亦终为欧、美之奴隶而已矣”。革命形势的发展,连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欧榘甲都有些摇惑,康有为很是焦虑,连函切责。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发出《答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二文,前文对梁启超等“摇于形势”,“妄倡十八省分立之说”予以驳斥,主张“今令以举国之力,日以击荣禄请归政为事,则既倒政府之后,皇上复辟,即定变法变新政而自强,是则与日本同轨而可望治效耳”。如果“移而攻满洲,是师法印人之悖蒙古而自立耳,则其收效亦与印度同矣”。康有为以为革命自立是“求速灭亡”,而立宪可以避免“革命之惨”,不准各埠再言革命,不准保皇党人稍涉游移,再三“布告同志”:“本会以保皇为宗旨,苟非皇上有变,无论如何万不变。若革命扑满之说,实反叛之宗旨,与本会相反者也。谨布告同志,望笃守忠义,勿听莠言,仆与诸公既同为保皇会人,仆以死守此义,望诸公俯鉴之。”表示死守此义,保皇不变。这时,康有为写了《孟子微》、《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以及《大同书》。随着他的政治思想的日趋沉沦,“大同”三世学说也起了变化,说是孔子之时,“身行乎据乱”,是“乱世”,如果能循“孔子之道”,推行至于隋、唐,应该进化到“升平世”(“小康”)了;隋唐以后,“至今千载”,中国应该“先大地而太平矣”,但因秦、汉的崇“刑名法术”,王莽、刘歆的“创造伪经”,晋代以后的“伪古学大行”,以致“微言散绝”,“三世之说,不诵于人间;太平之种,永绝于中国”,而二千年的中国,只是“笃守据乱之法以治天下”。据此而言,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不过是“乱世”,并非“小康”,与戊戌变法前的“三世”说已不同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等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沉重打击了改良主义。接着,孙中山发表《敬告同乡书》,明确指出:“革命者,志在倒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号召划清革命与保皇的界限。而康有为则漫游各地,离印度、居香港。光绪三十年(1904年),自香港至槟榔屿,自槟榔屿赴欧洲,重渡大西洋去美洲。

力主立宪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康有为自加拿大南游美国。同年秋,康有为赴欧洲,不久回到美国,撰《物质救国论》,以为中国之病弱,在于不知讲物质之学。同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为了抵制革命,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颁布预备立宪。正在欧洲漫游的康有为大喜过望,九月四日,发出《布告百七十余埠会众丁未新年元旦举大庆典告藏,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文》,准备于丁未新年元旦行大庆典,宣布旧保皇会“告蒇”,新开国民宪政会。宣称“向日之诚,戴君如昔”,“开天之幕,政党我先”,希望重温立宪之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十日,保皇党人在纽约召开大会,康有为自欧洲赶来,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在章程第二条中申明:“本会名为宪政,以君主立宪为宗旨,鉴于法国革命之乱,及中美民主之害,以民主立宪万不能行于中国,故我会仍坚守戊戌旧说,并以君民共治、满汉不分为本义,凡本会会众当恪守宗旨,不得误为革命邪说所惑,致召内乱而启瓜分。”第三条申明:“本会以尊帝室为旨。”帝国宪政会成立后,康有为企图回国从事政治活动未果,指使梁启超等人与清朝皇室贵族、国内立宪分子联系,又借用侨商名义写了请愿书,请求召开国会并且制定国家宪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初一日,清廷宣布自本年起第九年召开国会,再于下月颁布《宪法大纲》。这个《宪法大纲》的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封建专制制度。革命派采取了坚决反对的立场,而保皇派则表示拥护。《宪法大纲》颁布不到两个月,光绪帝就“龙驭上宾”了。康有为又说帝国宪政会“本以保皇为事,忠义昭著”,“应发讨贼之义”,但是荣禄早死,慈禧太后也卒,康有为的宣传已经时过境迁,于是宣称光绪帝之死是由袁世凯下毒所致,于是签名上书监国公,请求杀贼以报光绪帝之仇。

宣统二年(1910年),康有为用帝国宪政会的名义草书请求召开国会,指出“若待九年,恐国非其国”,请“立下明诏,定以宣统三年开国会”。这时,保皇会与国内的国会请愿会联系频繁,拟于年底改帝国宪政会为帝国统一党,向清政府民政部申请注册,说是“不曰会而曰党,乃合全国人士与蒙古藩王共之”,“故益光明广大之”。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严制国会请愿。四月,清廷组织皇族内阁,康有为对奕劻并不信任,一些保皇会员在海外制造舆论,散布揭贴,说是“今举中国之败坏危亡,非他人,皆奕劻一人为之而已;阻挠立宪,阻挠国会,非他人,皆奕劻一人为之而已”。警告奕劻:“若不即开国会,则为举国公敌,为卖国大贼”。五月,康有为赴日本,初住箱根,后移居须磨。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康有为听到消息之后,忧心如焚,仍持“革党必无成”之说,想“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还想“乘此以建奇功”。自我陶醉地说:“人知革之无成,士大夫皆思吾党而归心”,“他日国会开时,吾党终为一大政党,革党亦自知无人才,不能为治也”。

尊孔保皇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民国二年(1913年)以母丧归。在国外15年,至此归国。去国时是一个进步的维新运动领袖,回国时却是一个保守的人了。袁世凯邀请他去北京,作为袁世凯政权的点缀。康有为没有答应,这是为了记住袁世凯出卖戊戌变法的旧恨,反对袁世凯乘着革命危机逼垮了清朝。葬母完成之后,他又移居上海,办《不忍》杂志,主张“以孔子为国教,配享天坛”,说是“若今不尊孔,则何从焉,将为逸居无教之民欤?暴戾恣睢,以快嗜欲,而近于禽兽乎,则非待烹灭绝种而何?”戊戌变法前的孔子,在康有为的心目中是“维新”的孔子;这时的孔子,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了。

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康有为电请袁世凯退位。六月,袁世凯逝世,康有为电大总统黎元洪,希望早日召开正式的国会,又请求“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复祀孔子之拜跪明令,保守府县学官及祭田,皆置奉祀官,勿得荒废汗菜,勿得以以他职事假赁侵占”。

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遭通缉,潜逃上海,此后又长期隐居茅山。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有为发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首谓“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以自刈其人民,断绝其国命久矣”。继称“幸今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以正曹汝霖、陆宗舆之罪。举国逖闻,莫不欢呼。

晚年生活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岛时,有意兴建大学,并拟好大学章程,后因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罢。晚年,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部入京,把溥仪赶出清宫。康有为电北京当局,说是“挟兵逼宫”,“何以立国?”次年,从上海去天津“觐见”溥仪,漫游各地后返沪,办天游书院。关于康有为的生平事迹,虽然诸多历史学家已写下了许多专著,但对于他在1916年秋至1927年春这段时间里,曾一度超脱世外,遁身茅山的往事,却至今鲜为人知。

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去一位广东同乡家中作客。回家饮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如绞,请了两位医生诊断,一位日本医生断为食物中毒。20小时后,于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1927年3月31日)清晨5时逝世。康有为逝世,正值北伐军进入江浙,张静江任浙江省主席,曾以康有为系“保皇余孽,占据公产”封闭一天园。

人物评价

总评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康有为保守主义立宪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其“同治情结”,这是中国的王党主义。此后,当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强烈反对,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因此,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

名人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坚持的主义,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摇动。在学术上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从来不肯为了做事而让自己的主义有所迁就,但却每每曲解事实来迁就他的主义,所以批评先生的人,总是说他武断、执拗、专制。”

陈寅恪言及戊戌变法的思想源流曾说,他的先人陈宝箴、陈三立的政治思想和源流与康梁不同:“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

安维峻:“惑世诬民,非圣无法”。

章太炎:“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茅海建:“康有为的言论多有夸张自扬之处,须得处处小心”。

康有为的诗词列表

  • 唐代:康有为

    碣石四百岛,渡海起泰岱。走峰尽济南,龙种犹存在。

    揭揭华不注,离离点苍黛。翠巘巉天半,单椒无连带。

    虎牙独雄立,巨石奋灵怪。鹊山桉前横,萼药鞍后拜。

    群山次第朝,黄河曲拥戴。名泉七十二,众流会灌溉。

    明湖汇济泺,归极环下界。清河绕黄台,纡折入河内。

    鹊湖怀家洼,千里水朝外。山水有拱抱,卜宅此为最。

    我仪地形佳,冠行省都会。昔人昧形势,河水夹反背。

    宜移新济南,华山下作绘。大开数驰道,公馆聚冠盖。

    山上掇亭台,夹道直松桧。学舍先移筑,侁侁胄子戒。

    游徼警长途,车马分驰载。居行游皆来,盛会于此赛。

    人皆美乐土,十年繁茂对。今日攀巉崖,荦确我仆惫。

    它时成大邑,四顾意气快。

  • 唐代:康有为

    行年得六十,寿逾天地老。君试观蟪蛄,莫度春秋考。

    相彼蟭螟巢,微生物无数。吾窥显微镜,蠕动纷生聚。

    视虱如车轮,其体骨已巨。虱体之血轮,有地球国土。

    析之万亿千,辗转孽生谱。累析及至微,须费几时序。

    吾人之一瞬,彼已寿千古。精心冥推想,比例难疏举。

    然则六十年,岂止亿岁许。以观我众生,宇宙乐仰俛。

  • 唐代:康有为

    行年已六十,生性不知老。或寿亿万岁,恒沙无量数。

    坐视天人变,生死轮回苦。国土几沈变,星日多陨去。

    天行运不停,日月舞大宇。时放四光明,化生兹后土。

    慧星触之沉,黑暗遂万古。开阖在所觉,视犹顷刻许。

    山中千岁者,缩短七日处。视此六十年,岂真比旦莫。

    而何称祝为,谬尔称耆父。

  • 唐代:康有为

    昨日扁舟放西湖,一抹横山泻青绿。今朝登楼望西湖,群山一夕换白玉。

    玉龙百万战修罗,败鳞跳跃飞相属。天时人事固多变,皓皓高陵与修谷。

    白银世界瑞突兀,琉璃天中来寄宿。

  • 唐代:康有为

    陕城形势天下雄,河流滚滚与天通。巍楼翼翼崤函关,时有舟楫泛其中。

    北望太行势崇隆,千里叠巘望不穷,九秋万里起长风。

    城头苍翠极太空,县衙池沼倚高墉。河声岳色自雄濛,朝晖夕霭应接同。

    老夫七十意与浓,东望崤函汉关封。西顾桃林秦塞空,喟叹河山心有忡。

  • 唐代:康有为

    南岭海北春飙早,是处饧箫腊鼓。红灿木棉,牡丹才放,又是梨花飘雨。

    春思良苦。待■风信至,那时说与。只恐见时,相看脉脉更无语。

    过尽韶华几许。叹被冷香销,倚楼何处。敲柝玉钗,写残锦字,虚向梦中凝伫。

    朝朝暮暮。算只有东风,知人心绪。便向东风,再寻梦中路。

  • 唐代:康有为

    人间但解看花好,奈■■、开落成朝暮。受尽东风,只赢得、词人题句。

    君休问,马上车前无数。

    明年知又春如故。独惊心、今日更何处。素韵红情,极难忘、几回相遇。

    谁曾共,日斜重觅归路。

  • 唐代:康有为

    无憀有恨,正荷花时候,春愁翻热。约个酒人添个影,卷起湘帘望月。

    雪藕丝长,拗莲心苦,此意吾能说。隔窗鹦鹉,为说也自饶舌。

    又是酒倦灯阑,绿茶初酽,越色瓮杯洁。细数流年如一昨,独有心情凄绝。

    春草秋花,神仙儿女,其事无完缺。看侬铁笛,一声吹破云裂。

  • 唐代:康有为

    一箭惜年芳。窗外斜阳。浅红栏槛月微黄。莫问当时题句处,说也凄凉。

    缣粉坠秋香。沾满琴廊。青虫依旧罥丝长。不道回肠花落后,犹有回肠。

  • 唐代:康有为

    是谁唱东风昨夜,月正圆时。秋正凉时。红楼蓦地忽逢伊。

    一从见后■哀■,醒也思思。梦也思思。半年心事有谁知。

  • 唐代:康有为

    玉阑干,银栊槛,见彤霞和雪。春深香国,记月圆时节。

    五度护铃频咒,彩幡试剪,此情意、绵绵难讫。

    爱花切。却恐嫩蕊浓香,误被他人折。纵教未折,采摘应残缺。

    欲拾零香枕畔,心情凄绝,怪东风、怎任狼藉。

  • 唐代: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 唐代: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

    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

    涛声怒断浙江潮。

  • 唐代:康有为

    黑云压城没星斗,满天如墨沙石走。阳日掩匿光忽黝,暇蟆狂叫变苍狗。

    邱生奇气世无有,登高横睨八荒久。看云愤慨难袖手,被发问天天听否。

    誓呼大风扫群丑,溟海苍苍顽雾厚,抚剑问天天宇剖。

    绝顶独立无人从,邈邈云雾向虚空。但见仙人绿发翁,白云黄云医滃滃,我与云将卢敖若士游鸿蒙。

  • 唐代:康有为

    忧患弥天塞太空,树声争战起长风。楼台寂寂无人到,廊外藤花开小红。

    山色深蓝将作雨,日光变黑忽生雷。独倚栏干数鸡鸭,黑奴骑得白牛来。

  • 唐代:康有为

    瀑布小以短,山崖崩以颓。峭壁泻丹黄,危土流素灰。

    草树皆不产,童髡无徘徊。炎日照蒸酷,难觅松阴开。

    俛瞰徒惴慄,徒闻转谷雷。小坐亦无所,佳趣亦何哉。

    危栏空徙倚,不如归去来。

  • 唐代:康有为

    宫阙嵯峨录士京,雕墙文画尚纵横。旧迹多传蓝射士,六千年物最文明。

    华表棱棱石刻精,巴黎纽约睹文明。来此摩挲重回首,阙前星士百馀横。

    古陵十八日搜辟,隧道庄严寝殿云。奇绝丹黄图画色,六千年物拭如新。

    看山归马踏沙滩,落日云低水不澜。晚渡尼罗浴江水,隔江灯火照清寒。

    袅便幕处犹游牧,男能舞剑女而歌。寥廖埃及古遗种,面貌犹如古像和。

  • 唐代:康有为

    石山之内,绿野夹江。石山之外,飞沙走黄。石山之旁,一千三百里疆,尼禄直泻万里长。

    一渎无枝流,逆行力最强。秋冬泛田湿,淤泥长禾秧。

    民庐皆临流,耕夫迩水乡。距江稍远者,弃壤沙堆罔。

    近江作层闸,时泄蓄坡塘。贫者石窟中,壑谷如室藏。

    富者石为屋,栋宇及阶墙。床几与盘桌,一一择石良。

    刻文雕像画,传古多精良。宫庙六千年,至今完而藏。

    楹壁石数尺,高逾百尺量。六七金字陵,苍苍摩天扬。

    伟大尤可惊,岂止文明破大荒。皆因山尽石,又以野夹江。

    万国文野由地形,顺受其正难飞扬。师尊菲薄空扰扰,蹙踏全球非昧茫。

    狭长与地岂能守,后永奴降难自强。吁咩人事由地形,畔援歆羡吾欲忘。

  • 唐代:康有为

    崇壁严仡仡,围山上摩天。巨石大盈丈,莹滑工何妍。

    筑者所罗门,于今三千年。城下聚男妇,号哭声咽阗。

    日午有数人,曲卷肩骈连。凭壁立而啼,涕泪涌如泉。

    惨气上九霄,悲声下九渊。始疑沿具文,拭泪知诚悬。

    电气互传载,真哀发中宣。一人向隅泣,不乐满堂缘。

    借问犹太亡,事远难哀怜。万国有兴废,遗民同衔冤。

    譬如父母丧,痛深限年旬。岂有远古朝,临哭旦夕酸。

    罗马后起强,第度扬其鞭。虽杀五十万,流血染城闉。

    当时严上帝,清庙金碧鲜。我来瞻遗殿,华严犹目前。

    珍宝移罗马,痛心亦难谖。正当吾汉时,渺茫何足云。

    吾国二千载,亡国破京频。刘石乱中华,洛阳惨风云。

    侯景围台城,一切文物焚。耶律絷重贵,雅乐遂不闻。

    暨至宋徽钦,汴京虏君民。岂无思古情,颇感骚人魂。

    或作怀古诗,亦传哀悼文。未有凭城哭,至诚逮野人。

    妇婴同洒泪,千载恸遗民。吾迹遍万国,奇骇何感因。

    答言祖摩西,奉天创业勤。艰苦出埃及,转徙红海滨。

    帝降西奈山,特眷吾家春。十二以色列,奄有佐顿川。

    大辟所罗门,两王尤殊勋。拓边大马色,筑庙耶路颠。

    武功与文德,焜耀红海漘。馀波跃耶回,大地遍遵循。

    人种我最贵,天孙我最亲。岂意灭亡后,蹂躏最惨辛。

    罗马与萨逊,蹈藉久纷纭。英暴当中世,俄虐今尚繁。

    遗种八百万,飘荡大地魂。有家而无国,处处逐辱艰。

    被虐谁为护,蒙冤谁为伸。传言上帝爱,我呼彼充瑱。

    穷途无控诉,凭城号吾先。言罢又再啼,四壁啼益喧。

    哀哀不忍闻,吾亦为垂涟。亡国人皆恨,惟汝有教贤。

    他国不知愁,同化久忘筌。汝诚文明民,文明成障愆。

    区区此遗黎,艰苦抱守坚。虽然犹太教,今犹立世间。

    吾游墨西哥,文字皆不传。英哲与图器,泯灭咸无存。

    读学皆班文,性俗忘祖孙。岂比汝犹太,能哭尚知原。

    哀哀念远祖,仁孝无比援。他日买故国,独立可复完。

    先咷必后笑,物理固循环。吾哀犹太人,吾回睍中原。

    四万万灵胄,神明自羲轩。唐虞启大父,禹汤文武联。

    孔圣寔文王,制作大礼尊。圣哲妙心灵,图器文史篇。

    后生坐受之,枕葄忘其源。如胎育佳儿,如酿蕴良醇。

    我形胡自来,我动胡自迁。我识与我神,明觉胡为元。

    喜怒胡自起,哀乐胡所偏。我咏歌舞蹈,我饮食文言。

    一一英哲人,化我同周旋。忘之我坐忘,悟之大觉圆。

    一往情与深,思古吾翩跹。庄周梦化蝶,吾寔化国魂。

    若其国竟殇,哀恸不知端。凡亡非我亡,畸士托古诠。

    吾未免为人,多情犹为牵。吾为有国故,身家频弃捐。

    哭弟哀友生,柴市埋冤云。哭墓已不获,先骸掘三坟。

    十死亡海外,谗侮百险煎。受诏久无功,缠身万苦难。

    十载逋亡人,拂逆痛心肝。我本澹荡人,方外乐谈玄。

    胡事预人国,误为不忍缠。今既荷担之,重远难释肩。

    地狱我甘入,为救生民难。受苦固所甘,忍之复忍焉。

    久忍终难受,去去将舍旃。浩荡诸天游,欢喜作散仙。

    天外不能出,大地不能捐。国籍不能去,六凿不能穿。

    犹是中国人,临睍旧乡园。睊睊涕被席,耿耿伤我神。

    愿告爱国者,犹太是何人。

  • 唐代:康有为

    天女化为舍利弗,本无障碍女男身。散花究竟涅槃觉,学书初学卫夫人。

    发愿为吾全写诗,画楼春暖日临池。空将十纸摹梁鹄,留与家书说卫漪。

    鱼山学行覃溪笔,留得书丹在我家。不写簪花传化度,自然高浑发清华。

    月霣风寒注逝川,去年此夕奈何天。房栊久闭尘凝簟,书画搜遗墨满笺。

    儿女悲啼倚灯下,形容绰约步阶前。更无入梦肠空断,且费扶鸾问散仙。

    智师一字五万钱,千字文无人间烟。旃理临之冰雪仙,忽思铁手拂笺年。

    浓艳凝香带叶妍,粉痕墨晕态犹鲜。而今落尽残红后,读画题诗更惘然。

    一枝浓艳发遗香,剩粉残笺空断肠。色相华严常示现,殿将画谱拾群芳。

康有为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