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的诗词(76首)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主要成就
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其弟子刘致曾经将姚燧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共689篇。当时的胡震亨曾颇费周折地四处搜寻,但是却一无所获。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元刊本篇目为少。
姚燧词有47阙,也成就不菲。〔石州慢〕(失题)和〔贺新郎〕(失题)是他词风偏于豪放的代表。此外,他也有委婉别致的作品,如〔虞美人〕《玉梳赠内子》等。
在这里着重要提的还有他的散曲。姚燧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韵》曾把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之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姚燧散曲内容主要写男女风情,风格以风流蕴藉为主,反映着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可以其一组〔越调〕《凭阑人》小令为代表,语言浅白,笔致流畅,富有情趣。最为人熟悉的小令莫过于〔越调〕《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人物生平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西(今属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那年父亲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并对幼年的他非常关切,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为姚枢撰写的碑文中,姚燧曾云:“燧三岁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这引起了有“关西夫子”之称的河南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的关注。杨奂卒前,将其次女许醮与姚燧。这一段时期,在姚枢指导下,他主要学习了《小学》、《四书》。
十三岁,姚燧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境内)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元代大儒、著名理学家许衡。十八岁时,他在长安正式拜许衡为老师,学习理学。史称许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又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姚燧从许衡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加上他学习刻苦,长进很快。可以说在许衡等的影响下,姚燧前期主要以理学者的面目出现,这对他后来成长为一个文学家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姚燧文学思想中的理学因素和许衡有很大关系,这也影响到他的创作。
二十四岁,姚燧“始取韩文读之”,深为其古奥硬朗、雄刚昂仰的风格所吸引,这使他对当时文坛承袭金文,宗宋尚苏而流于滑易骫骳的文风更加不满,决心通过自己的实践走出一条变革文风的路子来。
至元八年(1271),许衡因与权臣阿合马不合,辞去中书左丞,转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开国子学,择蒙古弟子以教。他奏召十二弟子为伴读,分置各斋,为斋长。姚燧为其中一人,遂应征至大都。十二年,姚燧被任命为秦王府文学,从此走上了仕途。此后的五年中,他随元军到地方去安辑人民,兴办学校,致力于抚平元宋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这五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年三人蜀,十病九归秦。”诗句中流露出无限怀念之情。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对无罪误人和连累关押在狱者,“皆纵释之”,“人服其明决”。后三年,转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于次年按部澧州,赈灾济民,兴利除弊,“孜孜如弗及”。仕途经历使他看到当时官僚的腐败黑暗,也使他认识到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巨大破坏,他深深体味到当时民众所处的苦难境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学士征召他。此后他又断断续续地任过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江东廉访使和江西行省参政,都以尽职尽责著称。大德十一年(1307)冬,姚燧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转机:元廷仿汉征四皓故事起用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久于文坛,又至此高位,使当时的文人对他的修史为文多推崇有加,奉之为文坛盟主。姚氏馆内名人出入(如阎复、胡祗遹、尚野、吴澄、袁桷、邓文原、元明善等),跟随他学习古文的也云集影从(如张养浩、贯云石、孛术鲁翀、李泂、谢端、李之绍、刘自谦等),真可谓是门庭若市,象笏满床,国内域外都以求得姚燧文章作为荣耀。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实录》终于修成,进之后不久,姚燧得告南归。皇庆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元廷谥之曰文。
为政之暇,和古代的传统文人一样,姚燧也喜爱游历山水。在《别丁编修序》中,他说:“自历荆宪至今,其间望舒二十四弦晦。居府者三之一,而水陆舟马周历乎澧峡、归、鼎五州七县者反居三之二焉。其于江山之清驶奇峭,人才之标特秀异,实若富于心中。”在《圣元宁国路总管府兴造记》中,他又说:“燧思士生文轨混同之时,亦千载之旷遇,江山之形胜,风土之微恶,民俗之浇淳,必一就观。”姚燧一生南北迁徙数次,足迹几遍中国。今天可以考知的有长沙、武昌、龙兴、九江、彭蠡、铜陵、湖口、岳阳、金陵、杭州、旌德、江州、会稽、吴城、扬州等地,其中武昌、龙兴、吴城等地他都到过多次。秀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不但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也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品格。在游历中,姚燧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也使他的散曲小令带上了民间色彩。
姚燧出身名门,师从硕儒,这种环境再加上天性和才气,使得他恃才放旷,颇为自傲,养成了豪迈耿直的个性。他推崇唐代“名满天下,英风豪气人莫能比”的大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元史》记他“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元代前期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用财货结交朝臣,许多大臣都为之所动。至大年间,姚燧做了翰林学士承旨,名倾京师,当时的文人名宦多以求文为事,“其不得者,每为愧耻。”附庸风雅的沈阳王父子于是也向姚燧求为诗文,并赠送财宝。姚燧鄙视当时朝臣的贪婪失志,也看不起沈阳王父子唯事货赂的行径,没有答应。这最终导致朝廷降旨,他才勉强作文应付。沈阳王父子得文后十分高兴,当即赠送币帛、金玉、名画,多至五十筐。姚燧平素非常喜爱搜集古玩名画,但是这次他却立即将其分给了属官、吏胥和侍从,留下金银送给翰林院做费用,自己丝毫不取。有人不解,他说:“彼藩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充分反映了一个大国朝臣的器识和风度。后世修史者称赞他“器识豪迈过人”。
为了统治需要,蒙古贵族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优礼政策。元初,佛道二教都相当盛行。当时北方的寺院道观鳞次栉比,门派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各个派系都出现了许多名声远播的大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姚燧既负一世之名,自然免不了奉命为佛寺撰写碑记,但是他却往往在文中公开声明自己是儒者,撰写碑文实在是出于迫不得已:“燧学儒者,未尝知为佛氏之言”,“燧性颛蒙,于周孔书,童而习之,白首不知其源,矧于佛书?未尝一望其涂涯,岂敢妄为曰知?然以压于储皇之命,不敢礼辞,故惟即夫赐田以言。”自觉地与佛学划清界限。不仅如此,他还借此机会批评元代佛教泛滥、寺院林立、僧徒众多的状况,如《重建南泉山大慈化寺碑》、《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等,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终于,在他七十四岁那年发生了“磨平淮碑”事件。这一年,他奉元武宗之命撰写了《崇恩福元寺碑》,文中有“祝发与前圣往矣,于佛焉依”等语。当时的一些僧人认为“祝发”是谩骂出家人,“焉”是疑问词,表示否定,他们对这非常恼火,把它诉诸太后。这件事后来经李宗师等据理力争才免于追究,但还是磨平碑文,转由他人别撰。位至光显而依旧个性耿直,刚烈不屈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不见容于朝是必然的。恐怕这也是他每每任职不久就辞职的原因之一。
做为一代文豪,与元代社会风尚相合,姚燧的性格又具有风流洒脱的一面。宴席之上,酒酣神爽,赋诗酬文,他都表现得颇为豪放洒脱,流露出风流疏宕的个性。受世俗放荡风气的影响,姚燧也时常出入秦楼楚馆,有过一段狎妓生活。从今存资料看,与姚燧交往的大多是色艺双全的名妓。《青楼集》里就载有他和阎复等人常于“能诗词,善谐笑,名重京师”的乐妓张怡云的海子家中小酌、弹饮的佚闻。而今存作品中,这方面的记载也有不少,词〔浪淘沙〕《赠重阳奴》和散曲〔越调〕《凭阑人》等就是代表。姚燧身居高位,在与同僚们宴饮时,自然也不乏歌妓侑酒的场面。在一些诗词中,他也写到这一点,表现了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在与歌妓的交往中,姚燧同情她们,尊重她们,理解其不幸的处境,也为她们鸣不平。他在大都任翰林学士承旨时,偶于宴席中,遇到一位秀丽娴雅的歌妓,微操南音。姚燧把她招到席前,问之再三,终于得知她是宋儒真德秀的后人,因父亲官微禄薄无法偿还公债而被卖入娼家,于是他派人请求丞相为之落籍。事后又把她以女儿的身份许配给他熟悉的一名史官。这件事在京师被人传为盛事,嘉兴县阙为此曾赋诗三百余言。《辍耕录》以“玉堂嫁妓”为名完整地记载了此事。
人物评价
姚燧以散文创作著称,这些创作大致可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类,二者在总体上有一致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文章气势的刚劲雄豪,如《卢威仲文集序》中对卢威仲的叙述就很有代表性:“甲辰一疏,夺权臣而褫其气,蚕织而蟹匡,范冠而蝉緌。夸者知往之不可恃,悖者知礼之不可失,其有功于名谊如此。垂绅学馆之际,是非必陈,邪正必辨。阙政无能言而言之者,必威仲也;巨憸无能拒而拒之者。必威仲也。射精而猿号,鉴明而尘至,威仲于是不见容于表著之底矣。”这段文字写来语言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确实代表了他这方面的风格。
姚燧古文创作宗法韩愈、司马迁,主张文气论。在《冯氏三世遗文序》中,他说:“夫人之言为声,声源于气。中顺之气劲,故其辞简洁而峻清;右部之气和,故其辞温厚而优柔;通议之气粹而正,故其言诞布除拜,吟情托物,诛奸彰善者,划戛陈言,一以经史为师,淡丽而不谀,奥雅而雄深,多体而不穷,视金诸作最为高古,信一代文章之宗也。”姚燧这里的气和曹丕的“气”很接近,指人的禀赋,表现为作者的气质、性情和才调等个性因素,由于作者个性的不同而在文章中形成不同风格。正是由于这种文学理论的指导,才使得他在文学创作时,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个性意识,敢于大胆袒露自己的情怀。
姚燧文章的风格适应了元初文学发展的需要,与当时文坛上占有很大势力的元好问的弟子阎、徐、李、孟等的宗宋尚苏的文风不同,相对于他们滑易骫骳的文风有一定的补偏救弊作用,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时代意义,因此很受时人的喜爱。张养浩、吴善在为他文集写的序中就主要表现了对他这方面的推崇。在《桂隐文集序》中,虞集也赞叹地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深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其为言不尽同于古人,而伉健雄伟,何可及也?”对他文章气势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元史》本传对他文章的评价也主要是着眼于他的这一方面。
姚燧文章以语言的古雅深邃著称,这和他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他的这种个性使他在宗宋派流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开始文学创作时能顶着周围的压力,面对当时人“不余知”的现实,迎头而上,主张师法古人,为文崇尚高古、格古,致力于文风的改革和创新,用功甚勤,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语言风格,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在他晚年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此外,姚燧文章还有一些个性的和特殊的表现。他的不少碑志文刻画清晰、形象生动,具有传记文学的特色;而序记文则多数写得变化多姿、文笔流畅、洒脱优美,更富有文学性。
今存姚燧诗有147首,既有古诗也有律诗,尤以古诗成就为高。《清明日陪诗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写得颇有气势,可见他在古诗方面也受到韩愈的影响。《京师病中》六首则写得感情浓郁,深挚委婉,是元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姚燧的诗词列表
-
元代:姚燧
更休寻、玉山瑶草,蓬莱知在何处。司花嫌被春风妒。
留待九秋清露。还解语。试问著当时,月夜乘鸾女。
何年遗汝。甚不怕高寒,青冥万里,鬟鬓乱风雾。
人间世、无物有香如许。灵均遗恨千古。芙蓉杜若何堪佩,憔悴行吟沅浦。
空自苦。悄教得扬雄,不信离骚赋。云窗月户。恨白发诗翁,年来多病,不识醉乡路。
-
元代:姚燧
买地近隍壑,十顷展平澜。相如漫说云梦,八九可胸蟠。
已具扁舟放鹤,又且观鱼知乐,何忍利投竿。却恐避地下,鸥鹭怨盟寒。
屋茨茅,蹊种竹,畹滋兰。天生此所宜著,素发飒垂冠。
手苦弯弓难合,惟有招麾毛颖,筋力尚桓桓。携我二三子,日往将诗坛。
-
元代:姚燧
兹游太奇绝,我亦壮君侯。春风殷地悲啸,笳鼓万貔貅。
平昔心胸吞著,八九江南云梦,今上岳阳楼。尊酒浣尘土,山雨战青油。
竟陵客,又挟病,入西州。惟余与汝湍水,东决则东流。
遥想凝香画戟,谈笑兜鍪昼息,莫赋大刀头。麟阁看他日,居右有人不。
-
元代:姚燧
六十一年似,窗隙白驹驰。人家守岁痴计,明日怕容辞。
万事才堪一笑,何必朱颜年少,谁不侮吾衰。只看屠酥酒,先酌襁中儿。
无以为,闲檃括,谪仙诗。人生日日浑醉,百岁以为期。
三万六千场耳,一日杯倾三百,巧历算能推。试问自今去,余有几何卮。
-
元代:姚燧
崇仁送行役,回首十周星。因今常武丞去,衣绣记曾经。
西北桃源山峻,东北洞庭春尽,浩浩际沧溟。鄂渚玉薪米,连月雨冥冥。
天气佳,殊未暮,莫扬舲。便令绾印迟上,谁夺老槐厅。
一语嗟卑乌用,览镜还宜自重,如此鬓毛青。轩冕暮涂看,驭日与鞭霆。
-
元代:姚燧
白发年来自笑余。孔方从有绝交书。谁怜多病麴生疏。两岸行人争抵掌,谁家舟上载篮舆。江南休问看山无。
-
元代:姚燧
面势林塘,紧横睫、觚棱如削。还更比、城南韦杜,去天盈握。
便有名园能甲乙,他山峛崺先尊岳。甚一花一石,总都将平泉学。
虽鬓发,流光觉。浑未厌,明来数。有庆云善谱,新声天乐。
正乐关弓鸿鹄至,可知弃屣麒麟阁。只北山逋客负尘缨,沧浪濯。
-
元代:姚燧
雪崖雪。玉垒浮云变灭。蓬婆外、晴白界天,西岭窗涵古今绝。
秦山置下列。类媵姬姜娣侄。望太白、三百去天,六月人犹失炎热。
缁尘苦为涅。问谁可配兹,千仞高洁。惟君雅号相优劣。
有北正寒冽,传将移节,及门再命益磬折。未闻赐环玦。
我拙。误名窃。甚此日徵书,亦到岩穴。何人轣辘同车辙。
华首最相悦,忍为轻别。定成竹否,乞为汝,负羁绁。
-
元代:姚燧
高与双崖,冯雪魏青,三子皆人杰。当年惯见中宵,天外德星难拆。
华觞雕俎,清辞细切琅玕,定应袖有锟铻铁。而我独离群,卧南阳甘节。
书绝。故人石影新翻,欲谱调疏声拙。谁遣巫阳,唤起腾王长别。
珠帘画栋,萦飞南浦朝云,当时此句虽清切。何似倚危阑,满西山晴雪。
-
元代:姚燧
五马双旌出郡堂。归来椽笔对凝香。只为好书天作意。
相戏。故生三秀在毫芒。
不是画师生手触。拳曲。层云连叶几何长。我有一占君试记。
何事。已开他日判花祥。
-
元代:姚燧
日觉鬓霜加。欲对清尊恋物华。离别纷纷长眩眼,生花。
易散难搏掌上沙。
蓬意不依麻。未必移居汉水涯。前日曾于遗集序,张夸。
素范清风有几家。
-
元代:姚燧
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隳身灭。
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远、未晓吾能说。
冤愤在,失金阙。
胡为不叩天阍裂。枉人闲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便隔云山千叠。
一再举、犹堪横绝。苦趣东君行不早,到千红、万紫飞时节。
呼谢豹,慎扪舌。
-
元代:姚燧
春燕玉钗腾。又试初灯。天公节序巧相仍。纤手青丝盘出看,宝焰层层。
鞭绝土牛绳。已送严凝。牙旗铁马乡春冰。六十九年余治学,老病宵兴。
-
元代:姚燧
天宝三郎,爱环睡起红妆懒。背渠素手洗朱铅,吹裂宁王管。
羯鼓嵬坡尘散。记红冰、淫淫泪断。际天长,怅蜀栈青螺,锦江难浣。
千古惊魂,泛兰转蕙光风暖。嫣然一笑尚倾城,桃李空繁满。
银烛春宵苦短。愿青轩、流光缓缓。借诸任袖,回施新斋,捧□□□。
-
元代:姚燧
笑疏斋,老来犹未情疏。似嫌呼、缑山笙鹤,表彰特号云居。
善形容、世间有几,写绰约、天外无余。我怅离群,阳春寡和,溉鬵来食武昌鱼。
对芳酒、一声金缕,丝竹用何如。今逾信、古人一言,名下无虚。
记前回、东山胜赏,万株霜叶红初。向岩前、缓移玉勒,怕林下、相失篮舆。
忘赋桃花,清新捷对,坐令辞客掷中书。看明日、片帆东下,江渺正愁予。
凭消遣、算除睡乡,能到华胥。
-
元代:姚燧
青冥风露乘鸾女。似怪我白发如许。问姮娥不嫁空留,好在朱颜千古。
笑停云老子人豪,过信少陵诗语。更何消斫桂婆娑,早已有吴刚挥斧。
-
元代:姚燧
寻丈岁寒亭,何多环侍。烟节雪旓万青士。旄头铁甲,更两苍官为帅。
落成天雨雪、皆奇事。
不独玄冬,偏生幽思。六月清风失炎炽。三年转烛,君去岂无人至。
惟应无坐啸、文章使。
-
元代:姚燧
庭树生秋风,炎炽夺如失。小虫鸣喓喓,高隼飞鴥鴥。
缅怀素心人,若发未忘栉。百年能几见,过眼徂电疾。
而君有官事,出言千里律。何暇喜蛩音,情与逃空一。
昨因赵卿至,戒遣书新述。篇轴不害多,无惮费纸笔。
且约来北州,樽酒留十日。晴天逼佳夕,共看华月出。
非不思馀论,门无一亲即。吾私如汲车,已脱复萦繘。
晚菘生待种,早稻行可铚。少须黄花发,秋风亦萧瑟。
倒冠独山巅,兹游或能必。
-
元代:姚燧
李侯安庆来,遭君江间柂。问云归湍水,示声偶及我。
自揆衰钝质,旧学日兼堕。百事于大贤,资取无一颇。
始疑逢蒙弓,亦有虚发笴。终知匠石斧,材不捐琐琐。
增惭失喜馀,背觉芒刺荷。平生声相接,睟盎见未可。
文字亲友间,屡得观藻火。况闻閒世故,盘走夜光颗。
仰止高山思,愿并馀子颗。历推天日行,蚁右风轮左。
吾徒不相值,其故政此坐。何时广陵游,倾盖愿终果。
-
元代:姚燧
抵掌女娲前功捐,鍊石力尽还霣天。怒飞十有八万里,掷陷彭蠡三重渊。
藏山于泽信有力,愚公欲移重万肩。黄家亚夫更痴绝,漫向麟史求何年。
安知自分牛斗躔,天穴上当匡庐颠。银河一塞□□□,至今飞流挂长川。
我来正逢槐火节,舣矶少系东吴船。相携诗僧上佛阁,箕踞对酒淡其然。
渠闻舌挢若自失,子辨乃出邹衍前。无书太古何所得,为言乌有先生传。
姚燧诗词名句
诗词推荐
- 浣溪沙宋代:朱敦儒
- 送白礼部贞夫入秦祭告韩王一首明代:黄省曾
- 咏史诗魏晋:王粲
- 二月初十日自荻浦绝湖三首 其二宋代:赵蕃
- 寒食上冢宋代:方一夔
- 卜算子 出德胜门沿堤过雨轻尘不飞新绿在树澹以夕照纵辔丛薄间极潇爽之致 其二清代:张祥河
- 送吴人席生归乌镇旅寓一首明代:黄省曾
- 往年稠桑曾丧白马题诗厅壁今来尚存又复感怀更题绝句唐代:白居易
- 隐逸宋代:赵崇森
- 太庙灵芝产于仁宗皇帝英宗皇帝两室前楹芝上有文成王字臣叨陪政府得预荣观谨课成律诗二首宋代:张纲
- 杨茂之志适轩 其一金朝:段成己
- 馆中冬夜明代:蔡羽
- 海棠宋代:陈与义
- 挽橘泉方文谟先生明代:黄仲昭
- 东渡感事呈唐维卿方伯家时甫星使兼怀幕府诸公 其二清代:林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