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伍精湛:海淀实验二小有一支精诚合作,率先垂范,年龄有层次,学历有高度,指导有水平,人人有佳绩的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共8人,均具有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7岁。海淀实验二小还有一支业精品佳,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其中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先进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学区级带头人、主任教师占25%。这支队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0%以上。
二、设施完备:目前本校有教学楼3座,面积近一万多平方米,有计算机房,语音教室,自然教室、自然仪器室、劳动教室、科技教室、手工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排练厅、训练厅、主控室、演播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教室、阶梯教室、教师画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各类专用教室近30个。
另外,学校还设有广播、电视双向闭路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设有会议室、荣誉展室、文印室、档案室、储藏室、心理咨询室、教具库等日常管理设施,室内设备精良、功能齐全。同时另设三个分校。由于学校荣誉颇多,一个荣誉展室不够放,所以很多奖牌、奖状会在其他三个分校区轮流展览。在展室的前面是少先队队室,是队干部们召开例会的地方。
学校还设有上级批准的营养配餐食堂,单身宿舍等教学辅助设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成绩斐然:海淀实验二小是育人的摇篮,小红帽管乐团已露锋角,特长生逐年增加,科技、合唱、朗诵、演讲、舞蹈、鼓号队等各项比赛均在市区级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在海淀区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区学科带头人评优课中,该校教师多次荣获一、二等奖,教师管乐团在海淀区教育系统"红烛杯"文艺汇演中两次荣获器乐演奏一等奖。学校先后被上级授予"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海淀区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先进职工之家"、"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教科室"。
海淀实验二小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上,已踏入校风优良,队伍优化,设备先进,质量优秀的轨道。我们将努力奋进,以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育设备,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
治学促人量才用人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学管理专题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在不断实践新的课改理念过程中发展着。怎样使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再上台阶,怎样使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再上水平,我们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探索着。在教学管理方面,方法可以多样化,但有一点我们始终坚持——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建设一支团结、向上、求实、创新的教师队伍,因为它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坚实后盾!
一、治学促人——努力打造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
(一)目标定位――发展
在和谐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适应人的发展,一切促进人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并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确立“三个发展”的办学思想
结合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确立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平台;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探索新路的“三个发展”的办学思想。
制定“建设两支队伍”的三年规划
学校坚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标,把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创设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自由空间,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做为学校三年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年度教学计划中分步实施。
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学校是培养这一人才的基地,教师则是新一轮课改成败的关键人物。因此我们坚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努力方向。
(二)选择途径――学习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要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永不枯竭的“智慧挑战”,教师必须舍“匠气”而就“师道”,必须成为终身化的学习者。学校教学管理的着力点放在调动教师练“内功”上,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情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而人的发展是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正是寻着这条路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依托科研课题,促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在研究中学习。
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学校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学研究活动课题化。从2000年以来,学校陆续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的研究。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教育部与IBM合作进行的“基础教育与创新教学的研究”;课改实验校区级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的任务。目前学校的《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课题立项为海淀区“十一五”重点课题。结合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教师在新授前做学生前测,了解学生元认知水平,从而确定教学的难点,进行复备课。教学结束后,进行后测,了解目标的达成度。以这种科学的态度引领教师作真研究,并及时将教师反思编录成集。
2002年学校确立的《小班条件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题为小班教学班级的教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科研依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努力,成功地举办了海淀区“小班教学现场会”。通过各项课题的研究力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凝炼队伍、完善素质、提升质量的目的。
2、加大培训力度,促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学习
学校把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的重要议程。聘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们作师德报告;进行新课程实施的专题讲座;邀请教科室、教研室领导进行教学指导;进行英语口语培训和计算机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级别、形式的业务进修。为了开阔教师的眼界,学校组织教学干部、骨干参加全国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
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并分赴
上海、辽宁、四川、
南宁等课改实验区参加各学术分会的交流活动;派英语组教师赴澳大利亚参加教师集训。教师每一次外出培训后,我们及时进行二级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借鉴教学经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科研能力。
理论水平的提高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在课改实验中,教师开始主动地研读新课标,挖掘其内涵,理解其要义,实践其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试验田里播撒革故鼎新的种子。
3、营造学习氛围,促教师以批判的精神总结反思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俯拾皆是,课后之余、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利用。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书,多研究一些教育理论,多一些理性思考。每学期教师每人自订一至两份教学报刊,做卡片摘录,写教学笔记与反思,观看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在这样的学习中,渐渐地老师底蕴厚实了起来,看问题深刻了起来。
在近三年间学校中近百位教师所撰写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及教学案例分别在北京市、海淀区论文评比中获奖,并有多篇文章被刊发。学校也先后被评为海淀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校”。先后有14位教师获市、区教育科研、课改先进个人称号;4个教研组被评为“海淀区课改先进教研组”。
(三)保障实施――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保障措施是激活教学管理的重要前提。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专门召开全体会,在“建设学习型学校,作研究型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上与教师达成共识。根据教学管理的实际特点,建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教导处具体负责,各教研组、课题组具体实施的组织系统并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和职责考核之中。
2、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教师学习制度以保证教师自觉学习质量:
对领导班子:每周专门安排半天的学习时间,保证专时专用,作学习笔记,资料备案。
对骨干教师: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有专题、成系列、做记录,每学期自主选择一个专题录相,期末汇总审阅,交流存档。
对全体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好书,做读书笔记、卡片摘录。
3、物质保障
每学期学校收集教育、教学等部门、各教研组的购书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要求每位教师自觉用好报刊订阅费,订阅一至两种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在每个教室、办公室联网,让老师能够经常上网查阅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方便教师收集资料;学校还随时为教师印发各种学习培训资料。
厚积方能薄发!得来全不费功夫,那是以踏破铁鞋为前提的。学习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习让教师得到提高、学习让我们的学校越攀越高!
二、量才用人——强力锻造业务精深的骨干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在用人方面,我们则强调以能用人、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借助这一科学的用人机制,在实践工作中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一)立足校本,因材培养
校本教研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我们理解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既是以往学校教研工作的拓展与深入,更是延伸与提高。学校将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有机结合,开展两项工程:
1、名师工程
在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中,对于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明确即:建设一支在海淀区具有影响的骨干教师队伍。因此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培养,努力实现“校内培名师,名师促名校”的战略目标。通过开展学术沙龙、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智慧,资源共享;通过“作讲座”、“做导师”等活动,扩充知识背景,显示才能;通过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风格,崭露头角。特别是校内骨干教师展示课,是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必须落实的重头戏。这项活动涉及的范围广,老师们重视程度高,听课后的评课活动,教学反思的撰写,能引发老师们深入思考,使老师们听有所思,思有所获,不仅大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同时使得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到了实处。
对照规划,目前该校区级骨干教师及带头人18位,学区级带头人14位占全校专任课教师的32%。我们感到骨干教师比例的增大标志着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
2、青年工程
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使青年教师努力缩短“适应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尽早实现由新手向能手的转化,学校坚持实施“青年工程”。
(1)搭梯子促成长
如何使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教师群体中起表率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起指导作用,在学校发展中起支撑作用。我们的办法是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教育教学合作伙伴关系。经过青年教师自选、学校协调、被选教师认定等程序,建立教学伙伴关系。使新到岗的青年教师通过与师傅共同备课、互听推门课、交流管理方法等方式较好地学习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
对于许多青年老师的个性,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去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认同这些差异,并把学校中教师个体的差异有效、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做到优势互补,人尽其才,量才适用,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做好服务,为每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激活整个教师队伍。
(2)建平台展才华
学校坚持提供各种机会,搭建各式平台锻炼青年教师。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进取杯”评优课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每次比赛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参赛。去年“进取杯”评优课有25位青年教师获一等奖;其中13位教师参加东升学区“新秀杯”评优课8位获一等奖;在区视导工作中有27位青年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还有2位年轻教师在区里上了研究课。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争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切实达到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锻炼队伍的目的。
3、整体推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骨干教师起的是领头雁的作用,而打造骨干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是带动起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是一方面,而教学管理者将学校有利的因素凝聚起来,教学研究的氛围营造起来,使之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才能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相吻合。因此,我们采用以组本教研为“点”,全校大规模教研活动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推进方式。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组本教研。每学期初,各教研组教师都要上一节组内研究课;组长必须听本组教师的责任课。大家共同进行教学诊断,找出差距,努力改进,快速提高。
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全校性教研活动:利用假期开展全校教师说课活动;每人上课改交流课;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每位教师都要亮相,这些活动达到了检验全体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在每项大型活动过程中,学校的教学干部和教研组长一起,采用分类、分层听课指导的办法,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优质教学方法理念的普及工作巧妙地穿插进行,使该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次次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使每位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动力,驱使教师们在专业方面不断向上,追求完善。
(二)抓住机遇,借势锤炼
机遇是什么?我们认为机遇是胆识与勤奋的积累。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抓机遇,在过程中凝练队伍,提升素质。
1、借活动练队伍
学校近两年先后迎接教育督导检查,区示范校的听课评估,海淀区视导等大型检查工作。在这些活动的筹备、落实过程中,全体教职工达成了共识,把这些检查、评估活动不仅仅看作是上级领导对学校办学情况的检验,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促进学校和个体双方面共同发展的有力契机。学校的发展将为我们个体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而个体的发展又将推动学校整体的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正是由于老师们认识水平较高。在学校的引领下,老师们更加重视争创的过程,重视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我们虽然付出了辛劳与汗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丰厚的。学校内弘扬了一种精神,营造了一种氛围,锤炼了一支队伍。
2、借竞赛增阅历
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各级领导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锻炼机会。每年海淀区举办学科带头人教学展评活动、世纪杯评优活动,这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的骨干教师们在每次展评活动中,总是以二小人特有的顽强拼搏精神,高度重视,积极准备。老师们认识到评优课的本身就是一个促进提高的过程。比赛的过程,实际就是一次积极的学习过程,实现自我超越的捷径。从首届区世纪杯评优活动、学科带头人展评活动,学校先后有20人次获一、二等奖,他们在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的一种超越。
3、借交流促提升
作为海淀区的素质教育优质校,学校常接待来自外区县及友邻单位同行的参观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是开阔视野,增进交流的大好机会。学校引导教师积极争取展示的机会,认真听取同行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
在请进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支教活动走出去。学校精挑细选骨干教师,分批、分期送往外区县及北部新区参加支教活动。这种校际交流的教研活动,使双方教师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管理者就是要打造优秀的群体,就是要使每一位教师成为“精兵强将”,点燃教师心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欲望和追求。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正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将发展变为教师自身的需求。使我们的管理形成一种外部的无形的力量,推动被管理者主动地寻求自身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塑造一支全方位过硬的队伍的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2009年11月21日